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柳传志40岁的“新生”:创办联想
 
来源:blog.sina.com.cn  编辑:xjh  2016-05-03

今日,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作客新华网,畅谈30年余创业的心路历程。

“没有什么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新华网董事长兼总裁田舒斌在致欢迎辞时表示,创业好比一次不畏艰难的远行,创业者在当下的阶段非常需要向导和灯塔。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柳传志向在场的观众们敞开心扉,回忆了创业路上的艰辛与收获,剖析了联想的成功与“弯路”,也帮助现场的创客们解疑答惑。

柳传志40岁的“新生”:创办联想 从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跳出

31年前,原本日日清闲如水,自感心里“憋屈”的柳传志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下了海,获得了第一次“新生“——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诞生”在中国科学院一间二十平米的小平房里。

“我确实是不甘心,我也非常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看到底我能做什么。”

彼时,柳传志40岁,放在在今天“90后”甚至“95后”创客大队伍中,只能算“老人”一个,但在当时,他却只是“创业小白”一枚。

虽然背靠着中科院计算所这棵大树,柳传志仍然像无头苍蝇一样,连创业的方向都找不到。

今天,面对满屋的听众,柳传志苦笑着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自己当初的情形,“中国以前是没有企业的,到底什么是企业?企业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走?没有任何东西可参考。感觉到周围完全是黑漆漆的一片,完全要靠自己伸手去摸。”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书中再现了柳传志最初创业的模样:“先是在计算所的大门旁边摆摊兜售电子表和旱冰鞋,然后又批发过运动裤衩和电冰箱。甚至还‘栽’入过骗局,20万计算所拨给他的开办费最后被骗到只剩下6万元。”

柳传志摸索过程中不断碰壁,但并没有被打倒。一年后,依靠着中科院交给他们的IBM计算机验收、维修和培训业务,柳传志总算结结实实地收获了他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他还隐约捕捉到了创业的“微光”。

后来,柳传志说服了当时中科院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加盟,并凭借着倪光南研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找对了创业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还意外收获了“联想”这个今天享誉全球的名字。

而柳传志自己,也从前几十年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跳出,走到了一条对他来说无比正确的道路上。
 
2000年左右,柳传志带领的联想在个人电脑和IT行业里终于占有一席之地。当时联想自主品牌电脑已经从国内外众多品牌中突围,销售额达到200万台左右,市场占有率维持在30%左右。

在当时众人眼中,“200万台”和“30%”这两个数字说明了联想正处在一个好时候,而柳传志也成为了一名为人敬重的企业家。本该是舒服享受成果的时候,他却敏锐地嗅到了危机的味道。

为了应对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必须提前做好布置。柳传志笃信四个字——未雨绸缪,这是他一直沿用的做事方法。

“我信奉的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而是‘拐大弯’。吃着碗里的饭的时候想着把饭吃好了,同时要积极考虑锅里的饭的问题。”

从1998年、1999年开始考虑的“多元化”导向终于在2001年初落实了。柳传志大刀阔斧,将联想一分为二——郭为掌控联想神州数码,专营国外产品品牌代理业务和软件业务;杨元庆负责联想电脑业务。而柳传志本人,则从联想集团CEO的位置上退下,并交由杨元庆接任。

当大家都猜测老柳是否从此就“大隐隐于江湖,不问世事”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以56岁的“高龄”重新捡起了“创客”的身份。

“我下决心走一条自己的路。”柳传志要在他熟悉IT行业外,开拓新的商业版图。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联想控股先后进军金融服务、现代服务、农业与食品、房地产以及化工与能源材料等行业,还做起了财务投资业务,并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覆盖到了企业成长的所有阶段。

通过弘毅投资、君联资本、联想之星,柳传志和联想控股孵化出一批批创业项目,帮扶了许多刚刚上路的创业者。这其中,许多企业完成美丽的“蜕变”,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71岁的心声:依然有生命力 还需继续学习

今年,柳传志71岁。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再次现身港交所,为联想控股整体上市敲钟鸣锣。几天后,在7月7日的上市庆典上,他面带笑容和自豪,说出一句藏在心中长达31年的心声——“今天看来,联想的创业者们是成功的。”

是什么造就了今日的柳传志?答案或在“学习”二字。

复盘——一种围棋学习方法,指的是在下完一盘棋之后,要重新摆一遍,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对下得好和不好的,都要进行分析和推演。

柳传志将“复盘”作为自己学习和提高的方法论。“大到战略制定和实施,小到具体问题的解决,无论结果是失败或是成功,都要把自己重新摆回到项目开始之时,重新演练一遍,重新审视原来的目标和当时的做法正确与否,原来的边界条件是否有所变化。”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联想在过去31年中快速成长,一路“领跑”。然而,在联想控股上市圆满收官之际,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柳传志却坦诚心中忐忑不安。

“由于战略上的失误,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有很多地方依然要很小心、很谨慎地做。”柳传志的自我剖析满是谦逊,“今天的联想谈不上如日中天,但依然有生命力。”

如今,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面对已有的失误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他对自己和联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都必须要放空自己,认真去学习,学习国内各位民营企业家的经验。”

“凡是有新东西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要认真地去讨论、学习,否定自己某些过去做的事情。”柳传志不时地谈到“学习”二字,这位老创客依然如海绵一样渴望吸收新鲜知识和经验。

回顾创业路:我仍是个行者

“当年1984年的时候,周围完全是两眼一摸黑”,柳传志回忆当年刚刚创业的时光时感叹道,作为中科院的技术人员,对于什么是企业、行业的走向、该如何经营公司等问题都感觉“黑漆漆一片”,完全依靠实践中的摸索。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时至今日中国诞生了被称为“84派”、“92派”和当下的“15派”三批创业者,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他们面对着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互联网革命等巨大变革中的不确定因素。大浪淘沙,前两派中像联想一样至今还如日中天的企业已属凤毛麟角。

柳传志在总结自己数十年来的商界智慧时说了两个字:学习。

他表示,联想的方法论里面有一条是复盘。公司进行任何一个项目,无论是成了、败了都要回过头来重新再演练一遍。对,对在哪?错,错在哪?在经历反复推敲和演练之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柳传志提醒在场的观众,企业的领导人在这个过程中头脑必须清醒,要了解在时代背景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在什么地方,怎样能让企业最起码能够适应环境。有机会,要做时代的引领者;当不了引领者,最起码也不要被时代的列车甩下来。

“为什么选择‘创业行者’这个题目呢?”柳传志称,联想控股刚刚上市,联想集团还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联想内部总体认为,必须放空自己,向企业学习,被媒体逼着我们学习。

学无止境,每个人都是行者。

支招创业者:成败无定义 “烧钱”有尽头

对于一个刚要创业的年轻朋友,创业初期难免招架不住的,失败很有可能,在失败中学习磨砺再来。柳传志举例指出,联想近期计划投资某个公司,该公司的老总已是三度创业,中间曾重新回归职业经理人,终于实现两三亿的利润。

“你说他现在是不是成功?也还不敢说。”

柳传志对一次失败的定义很简单:钱花光了,现金流断了,这就是失败。“我上次在网上看一个很有名的小伙子说拿到阿里巴巴多少多少钱,他特别得意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实际上两年以后也许这个钱就烧完了”。

目前很多年轻人对创业的商业模式并不熟悉,虽然总是信心满满,但是否真的适应市场?是否做好受挫准备?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懂企业的人士成功不了的。

要成功,既要敢于大胆地做,又要思考,还有运气也在里面。柳传志以投资人的身份指出,做投资,哪怕是风险投资,对人还是看得比较重的,叫事为先人为重。

他认为,无论是如联想这样以控股方式运作的企业,还是融资初创的企业,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对得起投资人对你的信任。在战略上要提前谋划,在执行上要苦下功夫。

如果自己无法盈利,主要靠“烧”投资人的钱续命,一旦投资人对你的方式失去了信心,尽头也就到了。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89fa610102wcd6.html


分类:心海导航|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