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感染了细菌会得病,机体受了创伤会发病,饮食不注意卫生会生病,却往往忽视了另一种非常常见,却又不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致病因素,这就是不正常的情绪变化。下面这些疾病皆由不良的情绪所致。
1.情绪性头痛
常见的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就与不良情绪密切相关。著名的研究头痛的专家马丁博士说:“紧张性头痛常与人们互相矛盾、不如意、羞怯和内心恐惧心情有关。”而偏头痛患者的发病,大多在周末或星期日,那些事业心重、雄心勃勃的人和性情急躁的妇女,比一般人发病的机会要多。因此有人认为,偏头痛实际上是心情紧张一个时期以后,在休闲下来时产生的一种反应。
尽管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心理疾病和头痛似乎 存在关系,但是直到19世纪末,这个概念才有弗洛伊德明确地提了出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来自纽约的全科医生哈罗德?沃尔夫(Harold G.Wolff)针对偏头痛和心理疾病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偏头痛型人格”这一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这一类人往往表现固执、谨小慎微、苛求完美并且常愤愤不平。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道理?不过,这个理论没能经受住后续研究的考验。其后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并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尽管如此,这一研究还是开启了人们结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研究头痛的先河。
头痛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同样发现,头痛的发生与个性有关,其中情绪不稳定者极易出现头痛。偏头痛患者中固执、猜疑、争强好胜者占一定比例。因此,培养人们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头痛的有效措施之一。
2.情绪性胃病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用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又有人采用纤维胃镜、X 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平时,我们由于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往往会影响食欲而导致厌食,被中医称为“思虑伤脾”和“肝脾不调”。
3.情绪性腹痛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经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与长期紧张,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结肠易激惹综合征,往往伴有心悸、乏力、胸闷、失眠、尿频等神经官能症状,各种检查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常因情绪改变而诱发。这类疾病,古代医著中称为“气泄”。由于其发作每与情志不畅有关,故应避免精神紧张和恼怒,节制饮食,适当使用一些镇静药物如安定等。
4.情绪性哮喘
人们都知道,花粉、粉尘、呼吸系统感染及某些药物等可引起哮喘,而精神受刺激也能引起哮喘,却鲜为人知。研究证明,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可促使机体释放组织胺及其他能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和降低交感神经的反应性,从而引起或加剧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反过来因疾病的发作又会造成情绪更加紧张、抑郁、悲观、沮丧,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疾病长久不愈。
5.情绪性感冒
最新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会削弱人的机体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使感冒病毒在鼻腔部位取得对抗体的优势,使人易于罹患感冒,形成所谓感冒体质。英国索尔兹伯感冒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对394名自愿者所做的病毒感染实验和心理实验中发现:紧张程度越高,感冒病毒起作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6.情绪性癌症
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影响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促使肿瘤的发展。当然,并非所有受到强烈刺激和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人都会患癌,但患癌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独、沉默的人。
7.情绪性糖尿病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将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期存在,便可能引起胰岛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被固定下来,进而导致糖尿病。(据三德·悬壶济世的博客)
来源:
http://paper.dzwww.com/shrb/data/20101118/html/38/content_4.html
http://www.99.com.cn/shenjing/toutong/411089.htm
http://www.zhongyao.org.cn/article/4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