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还需静养,贵在坚持。
 
来源:news.ifeng.com  编辑:xjh  2016-01-19

一直以来,人们对“生命在于运动”这种观点深信不疑,不少人将其作为一种牢固的习惯融入生活。然而,新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元的观念。德国柏林科学中心社会研究所瓦格纳博士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生命不能全仰仗运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也指出,相比身体运动,沉思冥想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对稳定血压,减慢心跳等有积极的作用。

放眼生物界,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喜欢动的动物往往没有喜欢静的动物长寿。例如乌龟,新陈代谢缓慢,常年静多动少,但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长达百年以上。鹤亦如此,它爱独处,喜静,飞行缓慢,但寿命很长,所以我国很早就有“龟鹤延年”的说法。相比之下,鼠类、兔类等好动、跑动速度快的动物,寿命却仅有1—3年。

那么,究竟是动养好还是静养好,不同人群该如何选择养生方式呢?

运动静养都有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部主任刘尚礼教授表示,单纯地说生命在动或是在静都比较片面,两者皆有道理,生命在于保养,动静适度是关键。

以动养生和以静养生是中国道家两大养生法宝。据《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练动功的,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所谓动养,就是快节奏,包括现代人普遍意义上的运动:跑步、游泳、球类等。动养相对提升精力的效果比较大,经常做这些运动的人能让人感觉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运动能够促进心肺功能,增强血液供应和脂质代谢,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预防和延缓动脉硬化,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资料统计显示,平时不爱运动者,其心脏较爱好运动者早衰10—15年,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出1—3.5倍。《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而静养,则以温和、慢节奏为特点:呼吸慢、心跳慢、动作慢……如冥想、打坐、太极等。静养的目的在于通过精神、身体的休息,达到调节情绪,减低消耗,消除疲劳,恢复体能,达到一种自我控制的目的。善于节能,善于静养,于是阳气耗散得少,阴津保护得好,所以使精神充足,增进健康,生命之烛常亮。

动静结合 因人而异

人与人之间的健康状况、年龄等存在诸多不同,刘尚礼指出,动养和静养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自始至终贯穿人的一生,而所占比重要依据不同阶段机体状况而改变。他表示,人在18岁之前,如没有先天疾病或缺乏,可进行超强度运动,心率可超160次/分钟。18—40岁的人,发育完善,不宜超强运动,但可做剧烈运动,心率不超过160次/分钟。40—60岁的人,则应进行休闲运动,所谓休闲运动是指以休闲、消遣娱乐为目的的运动,而不以竞争为目的,如高尔夫球、钓鱼、散步、气功等,心率在120次/分钟到140次/分钟。对于60岁以上人群,则应“活动”代替“运动”,心率不宜超过110次/分钟,应在90次—110次/分钟。

静心助养身

刘尚礼说,人成年后,都可以尝试冥想静坐的方式静养。静坐又叫“盘坐”、“打坐”,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脑中不想任何事情,一呼一吸,逐渐进入深层次意识放松状态,私心杂念被摈除,身心达到舒缓放松。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们认为,虽然目前对治病的确切机制尚未揭开,但可以肯定,沉思冥想,可以把信息由大脑传递到整个机体,对免疫系统起着促进作用。

冥想打坐既可养生延寿,又可开智增慧,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为应付生活节奏的日趋紧张,为防止各种疾病,我们不妨经常做些冥想静坐。刘教授建议,忙碌一天之后,可以花半小时至一小时静坐,通过这种静养方式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动静结合,心理平衡。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实习生 李思文 通讯员 王海芳

来源:

生命在于运动 还是静养?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1/11/32925143_0.shtml

每天步行一万步并不科学
http://www.lifetimes.cn/World/2016-01/8341228.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