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记载说,有一天孔子让弟子颜渊、子路谈谈各自想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谈完后,子路便问孔子有何想法,孔子只简单地回答了三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话似乎答非所问,实际上却提出了一个几乎是完人的要求和标准。试想一个人能让老一辈对你感到欣慰而放心,朋辈对你信任而依赖,年轻一代对你景慕怀念,而不是前辈失望、同辈怀疑、晚辈不齿,这岂不是作为社会人的一个高标准的形象?
孔子这三条标准全都是以“别人眼中和心中的你是何种人”来做评判依据的,这也告诉人们:你是什么样的人,要从别人的眼中和心中来找寻答案。(摘自《感悟》)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则语录出自《论语·公冶长》第25则(有的版本编为第26则)。
学者们对孔子最后说的3句话,解说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安、信、怀,表现的都是孔子的行为,是孔子要去安老者,信朋友,怀少者的;另一种认为,安、信、怀,都是想让老者、朋友、少者得到的,而不一定是孔子给的。
从不同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参考译文。
译文一: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杨伯峻《论语译注》56页)
译文二:我愿对老者,能使他安。对朋友,能使他信。对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 (钱穆《论语新解》136页)
译文三:对老年人加以安抚,对朋友加以信任,对少年加以爱护。(张燕婴《论语》66页)
译文四: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徐志刚《论语通译》65页)
来源:今晚报(天津)
http://news.163.com/15/0410/14/AMRMABI200014AED.html
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一解释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6/1/2016011810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