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太平御览》中记载:“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守,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
治理身体,最好的是保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形体。言简意赅地论述了神与形的关系,指明神清意平则身体气血平和,一语中的,强调保养精神才是养生之本。
任何人都具有精神、心理与形体、生理两个方面,因而人的健康成长就一定要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可以称得上是古人在养生治身上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首先,精神是统帅指挥人体的灵魂,精神垮了,再强的肉体也要跟着垮。其次,肉体是精神的依托,是养生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同样不会有健康的人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既要靠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要靠后天的锻炼培养。古人曾说过“随之天资而安之不极(及)”,意思是要顺随天赋的资质,安然对待无可挽回的事情。
心态要平和
《寿亲养老新书》:“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强调养心,心态要放平和,要有平常心。远离尔虞我诈。拒绝相互排挤、挤兑、为名利而争夺。正如孔子曰:“人老了,气血已衰,戒之在得。”
放下心来
李清照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讲的是心态不容易放下。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遇事要有担当,要有一定的承受力,方能干事情,做文章。拿得起放得下的是举重,拿得起放不下的是负重。世界上的事情自有其一定规律,应有良好的心态对之。另一方面讲达到完全放得下的境界,需要终生修炼。
劳逸有度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强调的是劳动要掌握适度。不可太过。“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简而言之,起居有节,方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保持健康的体魄。俗语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此之谓也。
做事要量力而为
明代养生家吕坤《呻吟语》:“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从容做事有趣味。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容做事,心境轻松、快乐、有自信、有尊严,“也欣欣”。生存靠毅力,价值靠自信,成功靠善德。
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这是告诫人们要量体裁衣,量力而为,明白自己的能量,不干勉强上架的事,可以免除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干自己做不到的事,这就是明智之举。
来源:
http://zhongyi.ifeng.com/news/yswh/20105/43457_1.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bcd320100gcc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4d7b270100rp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