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体质都有偏寒、偏热的差异。选择食物应根据体质不同而异,比如寒盛体质之人平日应多选择温热性食物。全面地认识食物气味才能正确运用其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1.食物的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指食物的寒凉温热四种属性与人体质上的寒热相对而言。
一般每种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或偏于寒,或偏于凉,或偏于热,或偏于温(寒与凉属同一类,凉为寒之微,寒为凉之甚,热与温属同一类,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
食物的四气自古至今都是用口和胃的亲自感受来区分。
进口火辣辣,进胃暖烘烘的食物大都属于温热食物。如生姜、大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热性食物都具有温中散寒的功能,阴寒盛体质的人常食之可改善阴寒偏盛的状态。
进口凉丝丝,进胃清爽爽的食物基本上属于寒凉性食物,如夏天吃的凉粉、西瓜、黄瓜、生藕、香瓜、哈蜜瓜、冬瓜等;寒凉性食物多具有清热泄火功能,阴虚火盛的人应食之。
但是,肉类食物则很难用口和胃来区分寒和热,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羊肉、狗肉、鹿肉、黄牛肉属温性食物,所以冬天多吃一点羊肉会感到暖烘烘,可增强人体御寒能力;螃蟹、蛤蜊、鳖肉等海鲜类属寒凉性食物,虽然这类食物进胃没有清爽的感觉,但夏季多吃一点能起到养阴清热作用。
还有自然界气候不同,人选择食物的性质亦应有所区别。
如《本草纲目》中记载:“岐伯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春天气候转温,大地阳气回升,人们常感口鼻气热,皮肤干燥,因而面部皮肤疾病容易复发,此时应选择凉性食物;夏季气候炎热常感面部火辣辣,胃里热烘烘,心情烦闷,这时人们自然会选择冷饮等寒性食物以降低体内的温度;秋季气候转凉常使人感到冷飕飕,此时应选择温性食物;冬季气候寒冷常使人有寒风刺骨,四肢冰冷的感觉,此时应多进热性食物以增强防寒的能力,人们自然会想到火锅涮羊肉。但无论什么体质选择什么样性质的食物都不能纵欲无度。简言之,吃什么东西都过犹不及,适量为止。
《景岳全书》也指出:“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然热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热,多生内热。”这些论述说明,根据饮食嗜好可判断此人体质的寒热,即喜热食者属寒性体质,嗜冷食者属热性体质;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寒盛体质的人吃热食过多反而有害,热盛之人进阴寒食物过多亦可伤身。如夏季喜吃冷饮,若过多会损伤脾胃产生寒变,冬季多吃辛辣等温热食物,超过一定限度则会产生内热导致疾病。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说明水谷之寒热,用之得当则益人,用之过当反而损伤脏腑的功能。可见,什么东西都可以吃一些,但不宜过量,要根据自己体质吃,即:吃什么东西,过犹不及,适量为止。
2.食物的五味:
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食物除有五味之分,还有淡味,古人把淡味附属于甘味,故不称六味,而叫五味。食物的五种味道亦由口尝而区分。
中医学中的辛味即是辣味,也包括一些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韭、蒜、香菜、胡椒、花椒、洋葱等;甘味就是甜味,大多数的主食都属甘味,味淡的有时也属甘味,所以我们的生活以甘味为主,如小麦、大麦、玉米、白糖。另外,我们常吃的水果有的也具有甘味;
酸味食物有醋,另外有的水果亦属酸味,如山楂、酸梅等。
咸味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如咸盐、咸菜、海带、紫菜等;
苦味食物较少,但有些地区的人却爱吃苦味,如苦瓜、莲子等。
食物的五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对人体来说又各有不同的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咸涌泻为阴。”《本草备要》中说:“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泻能坚能燥,甘者能缓能补,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据此,辛味的升散功能有发汗和散结的作用,人若患有外感性疾病,吃辛辣食物有助于疾病的痊愈;辛味又能散结,人气血阻滞得辛味有助于血络舒通,改善血液循环,故大葱常作治疗感冒的制剂,活血通窍之剂亦常用葱白。简言之,辛能散能行,如葱白、香菜能散风寒。
甘味具有补益虚损和缓和某些刺激性味道的作用,脾胃虚弱之人,常用甘味的大枣和蜂蜜作补品;如龙眼肉能补脾胃,养血安神;大枣可补脾胃,养气血。人吃了苦药之后,再喝一点白糖水苦味很快就消失,就是利用甘味能补能缓的作用原理。
酸味具有收敛和固涩的功能,故能起到防止汗出伤津的作用,夏季人们常喝点酸梅汤,一是生津止渴,二是收涩汗孔防止汗泄太过。
苦味具有泻火燥湿功能,故能起到清热止泻的作用,心火盛的人常吃点莲子泻心火,苦瓜和苦味的野菜能清胃火而促进食欲,胃火偏盛之人食之大有益处。
咸味具有软坚和泻下的功能,故能起到软解大便和消除痞块的作用,大便干燥的人吃咸菜有好处。
同样是甘味食物,但气有所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或为甘寒,或为甘温,如大枣和西瓜都具有甘味,大枣味甘性温,常用于虚而偏寒的体质;西瓜味甘而性凉,有热之人食之较为适宜;若偏热性体质的人吃大枣,则生火对身体无宜反有害。
来源参考:
5个方法辨别食物的寒热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7/2015072714374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b264f0101a1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