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这种描述,“上半身特别热,经常面部长包嘴有溃疡;下半身特别凉,大热天也需要捂的严实”。常常成为临床诊疗中的一个难点,临床检查往往没有任何异常指标,但是患者自身感受很差。西医通常对此类症状无有效药物治疗,中药调整颇为有效,但是过程一般都很纠结。
是不是除了传统的认识之外,还可以有些不同的分析解释呢?
原因可能是:可以把这类问题总结分析之后,归结为血液循环不畅问题。人体的正常体温恒定为36-37℃,中枢神经系统确定了这个温度范围,而血液循环所携带的热量维持了体温。实际上,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思维,人体的体温如同暖气片的散热一样,要想保持合理的温度,第一需要足够的循环血液流量,第二需要足够的散热面积。血液循环数量太低,散热面积不够,都会导致体温下降。其中,散热面积的多少是由毛细血管的数量来决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都是长期久坐,导致下肢的肌肉持续紧张状态,肌肉紧张了自然就会约束和限制走行在肌肉当中的血管。血管的管径就会变小,毛细血管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应的就会出现下肢的寒冷状况。于是,“下寒”的症状就出现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路很简单,就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尤其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调整和改善整个下肢的肌肉张力,使得肌肉弹性恢复,减少对于血管的压迫和束缚。循环血量增加了,散热面积变大了,自然就会整个下肢变得温暖。最为关键的限制血液循环的部位,就是脚踝和足部。足部的肌肉尤其紧张,血液经过毛细血管之后进入静脉回流还要克服重力影响,就使得足部成为血液循环的“拥堵区域”。
“上热”怎么解释呢?人体的总的循环血液容量是相对固定的,既然下半身血液循环变慢,那么就有更多的血液存在于上半身。于是,上半身相对富余的血液循环量造成了更多的散热,出现了“上热”。血液循环过于充裕,就会导致器官功能亢进,于是乎就有了很多“上火”的毛病出现。
怎么治疗呢?估计很多人觉得,“我脚凉,多泡脚行不行”?肯定大家都体验过了,泡脚也就热乎那么一会,过一会就不热了。根本解决之道,就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下寒解决了,上热自然会跟着就好。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e07170102vnf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9756b0102ek2a.html
http://jasmine2308.blog.sohu.com/260089248.html
http://toutiao.com/a4628388354/
http://www.39yst.com/20130822/129810.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1d6690101ttjo.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f99090100t0vb.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1Mzc4Mjg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42c1901014e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