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寒证大体分为外寒、内寒两大类,外寒由于感受外界的风寒所引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寒感冒,麻黄汤就是治疗外寒的代表方。内寒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引起,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人就会怕冷、乏力困倦、精神不振、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等等,根据所虚的脏腑不同,又有脾阳虚、肾阳虚、表阳虚等区别。温补脾阳、治中焦虚寒的代表方剂——理中汤。
先来看个病例:
一女性病人,25岁,患腹胀如鼓,每到夜晚加重,胀得难以入眠,晚饭也不敢吃,不停地放屁,放屁后腹胀稍减。曾用过理气的中药治疗一个月,效果不显。该病人怕冷,有时大便溏泻而不爽,不敢食凉物。此脾胃虚寒,气机郁滞,不能单纯理气,必须温运脾阳,待脾阳强大,中焦寒去,其气自然运转。用理中汤重用干姜至15克,焦白术30克,加木香、砂仁,两周而愈。
上述病案属中焦脾胃虚寒,理中汤即专门为此而设,只要辨证准确,可谓用之即效。
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4味药物组成,其用量很平均,《伤寒论》各用三两。用于太阴脾虚寒证:大便溏泻、或大便不成形,或大便溏而不爽;腹胀时轻时重,一般是白天轻、夜晚加重;腹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不欲饮食;妇女白带清稀而量多;或急性吐泻的霍乱病;也可以见于大病之后,唾涎沫不止。乏力,精神不振,舌苔白腻,脉虚弱。
太阴脾虚寒证原因有三:(1)过食生冷。如夏季一女孩月经来潮时一下午吃17根冰棍儿,导致痛经、经来泄泻;(2)着衣较薄,尤其是对腹部保暖不够,感受风寒所造成。如夏季午睡露肚子或经常穿露肚脐服等,就很容易寒冷伤脾;(3)此外,还有为减肥经常使用寒凉的泻下药,都会损伤脾阳。由于脾阳的虚弱,导致寒气内生,湿气渐积引起脾虚寒病症。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则胃降,胃降则脾升。若脾气下陷不升,称作“清气在下”,不仅是拉肚子不止,而且影响胃气的下降,就会导致胃中胀满,不思饮食,称作“浊气不降”。《黄帝内经》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脾胃虚寒的食疗方
谈到脾胃虚寒证,轻的我们可以采取食疗,又可以预防脾胃虚寒的发生,在此介绍一些脾胃虚寒的食疗方给大家。
胡椒猪肚汤:胡椒10克,猪肚1整个(约1斤重),大枣6枚。
先用面粉、盐擦洗猪肚内外,洗净。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大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大枣。可以温中健脾、散寒止痛。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
鲢鱼汤: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食用。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
http://www.21nx.com/21nx/html/mifang/nakemifang/ganmao/20140214/4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