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功能衰竭,迄今为止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头晕”、“头痛”、“眩晕”等疾病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其病机进行了阐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现代医家秉遵内经意旨,多从肝脏论治高血压,认为高血压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故常选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之类方药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其效者有之,而无效者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在于僵化中医,脱离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五脏一体,肝脏只是其中一环,而其他脏器在发病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临床中常从脾脏论治高血压,取得很好的效果。
脾之病机
脾居中焦,主运化,统摄血液,为“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尚书·洪范》“土爰稼蔷”形象的指出了脾土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脾气主升,其性喜燥恶湿。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导致脾脏受损,脾失健运,不能助胃转输水谷精微,从而导致气血的化生和输布障碍,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不能得到精气血津液的滋润、濡养致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病生矣。
正如《脾胃论》所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衰弱则清气不升,浊气亦不得下降。清气在下,则上窍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晕、目眩。脾喜燥恶湿,运化水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虚弱,则水液不化,痰饮水湿内生,进一步困遏脾气,致使脾阳不振,脾气不升。脾病者以虚证居多,而实证者较少。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阳刚阴柔,外邪多有余,六腑常受之;内伤多不足,五脏受之。故日脾脏多虚。但临床之中,往往虚实夹杂,而纯虚者实不多见。因此,补益脾气之时当健运脾气。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往往起居无常,饮食不节,压力较大,伤及脾脏,脾五行属土,其子为肺,其母为心,其所胜为肾,其所不胜为肝。五脏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保持正常功能的运行。
故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治。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在其他四脏之中,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如《金贵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并治》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病常与肝病相伴随。各种原因导致脾脏亏虚,则肝气来乘,而致脾脏更衰,称为“土虚木乘”;或因脾行不虚,而肝木亢盛,来乘脾土,称为“木旺乘土”。两者最终都表现为肝乘脾虚。许多高血压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或者性情忧郁,常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久则致肝郁脾虚。故对此类患者治疗之时必须疏肝与健脾同施。
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频繁,从而导致反复突发头晕、头痛等不适,其基本病机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而肝阳化风的关键在于脾虚。《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脾为肺之母,母病常及子。脾土亏虚,常致肺金不足,金行亏虚,则肝木无所制,如同野马脱缰,肆无忌惮,阳亢化风,从而导致血压波动频繁,头晕、头痛反复发作。(王健,王植荣,沦州市中西医结合医)详情阅读原文:
原文下载:浅谈从脾论治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