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肝和情志相关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硕士学位论文  编辑:xjh  2015-05-05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社会环境、饮食等的改变,迫使人们长期处在紧张、过劳的状态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外来的情志刺激也渐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损害,并成为诱发人体各大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原发性高血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心身医学的创立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其发病机理与心理因素间的相关性也日益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不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均从各自的角度去尝试着探索这一命题。

中医学认为情志为病,起于脏腑气机活动失调,而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若肝气失于疏泄则会引起脏腑气机失调,从而引发情志不畅;同样情志不调又常常通过气机反作用于肝,引起肝失疏泄,因此肝和情志两者为病可互为因果;而肝失疏泄又有太过与不及两端,疏泄太过表现为肝气逆证,疏泄不及表现为肝气郁证。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肝主藏血”为阴,“肝主疏泄”为阳,若肝失疏泄则机体气机失调,或肝气郁,或肝气逆,且肝气郁结日久还可转化为肝气逆证,或偱经上扰,气血逆乱,或化火耗阴,导致脏腑阴阳失衡,肝阳上亢,则发为本病。正是由于肝和情志两者为病的互为因果,因此中医学认为肝和情志密切相关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一)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头痛属中医学中“脑风”、“首风”等有关范畴,首见于《内经》。其病因病机复杂,如《内经》表述六经病变皆可累及头痛发作,《素问·风论》认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情志是头痛的主要病因,而《素问·五脏生成篇》言:“头痛颠疾,下虚上实……甚则入肾”,表明头痛病机根本在于肾。

汉代张仲景则提出了少阳、阳明、太阳和厥阴头痛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方药,如厥阴头痛,《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

宋代时期,《济生方·头痛论治》认为“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说明头痛可因风寒暑湿外感,又可因痰热发作,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论治。

金元时期李东垣认为头痛病因主要包括内伤和外感两方面,据其各自病因病机进行详细分类,如内伤头痛有血虚头痛、气虚头痛、气血两虚头痛等,而外感头痛则包括湿热头痛、伤寒头痛等,此外还根据头痛的部位和经脉循行提出了少阴头痛和太阴头痛;朱丹溪论述头痛从痰厥和气滞入手,并提出了头痛分经论治时所选药物的特点,即“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丹溪心法·头痛》)。

明代张景岳认为“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景岳全书·头痛》),这段话表明了张景岳论头痛首分头痛之新久,新起者强调多是实证,久病者多为虚证,然不必拘泥于此,应审病因,参脉症方得其要。《证治准绳·头痛》曰:“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这指出头痛和头风实为一病,然依其病之新久名称有别,即新病者为头痛,久病者称头风。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瘀血致头痛的观点,如“查患头痛者无表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医林改错·头痛》),表明血府逐瘀汤可功专瘀血所致头痛,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头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内伤和外感两方面。其中内伤头痛多为肝阳亢扰、气血亏虚、肾精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滞等;外感头痛主要责之于感受风、热、湿、寒等邪气,而风为百病之长,故而诸邪多以风邪为先导,兼夹形成风热、风湿、风寒等不同类型头痛。就其转归和预后而言,内伤头痛多病情复杂,病势缠绵,多用平肝潜阳、益肾填精、补气养血、化痰渗湿、活血通窍等治法为主,外感头痛病势轻浅,多以疏风解表散邪论治。

(二)肝与头痛的关系研究

对于内伤之眩晕、头痛病因病机,中医学多认为是由于长期情志失调、抑郁恼怒,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 久郁化火,或偱经上扰,或耗液伤阴,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亢扰,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或肝肾阴虚日久,可发生阴损及阳,终至阴阳两虚之证;或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脾,致使脾运失健,内生痰湿,脾为湿困,清阳不升,无以上荣头目,或痰湿内盛,阻塞血脉,形成痰瘀互结;或气为血帅,若气郁日久,影响血分,瘀血内停于脉道,也发为本病。

汉代张仲景论厥阴头痛,即“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出足厥阴肝经寒凝,致经气不利,寒凝气滞搏结而为厥阴头痛。

宋代《济生方·头痛论治》中记载“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表明了气血亏虚,感受外邪可发作头痛。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各种头痛的用药特点,如《丹溪心法·头痛》记载“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明朝时期徐春甫认为:“头痛自内而致者……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这表明脏腑气机郁滞不行,一身气机不利,则气血生化乏源,津液停聚成为痰饮水湿为患,发作头痛。

清代沈金鏊指出了肝失疏泄表现为肝气郁和肝气逆,且尤以肝气逆为多,如“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激暴易怒,故其为病多逆”,“逆则头痛耳聋……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善”(《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叶天士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官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这机体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肝气失于疏泄而发病。

(三)肝与情志的关系研究

情志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一种机体反应,在中医学中为“七情”和“五志”合称。中医学自《内经》始即有关于情志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由此可见人体五脏气机活动生成并调控着人体情志活动,假使脏腑气机失调必然导致情志为病,而肝主疏泄是调理一身脏腑气机如常的枢纽,由此可见肝主疏泄与情志紧密相关。

肝主疏泄通过调节人体气机实现了机体情志活动,因而对情志的产生和正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说明在《内经》中已经建立了肝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联系。“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可见七情致病关键在于气机失调。

历代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内经》中情志致病的观点,如“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七情起内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类证治裁·郁症》),均表明情志失调,气机郁滞不畅,可导致气血失和,遂使人体遭受疾病侵袭。“五志过极皆能化火”,表明情志剧烈的变化超过了人体极限会导致疾病缠身。

张景岳所述“怒盛伤肝,肝气实也;悲衰伤肝,肝气虚也。但实不终实,而虚则终虚耳”(《景岳全书·杂证谟》),“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景岳全书·郁证》),其还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认为“足厥阴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经》云:‘木郁达之’是也”,均表明张景岳认为肝疏泄失常,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

叶天士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官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这说明肝与诸脏腑互制互生,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皆可累及于肝而发病。

故由以上可知,肝和情志关系由气机维系。首先脏腑气机顺畅,则机体情志活动正常,因而情志为病,病根责之脏腑气机失调,而由肝主疏泄总司全身脏腑气机可知,肝气疏泄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从而引起情志失调,反之情志为病亦可通过气机引起肝气疏泄失常,故而肝和情志关系密切。

(四)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常伴颈项板紧、耳鸣、心悸、失眠、疲劳等症状,在紧张或劳累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可加重,中医学无“原发发性高血压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尤其与肝关系最为密切。至于病因大多认为是由于脏腑阴阳平衡失调、痰湿中阻、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精血亏虚等诱发,并产生“风、火、痰、瘀、虚”的复杂病理变化,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在论治本病时历代医家多是运用调肝理气之法,并且重视情志内伤在诱发本病中的作用,认为肝和情志两者可以相互为病,互为因果。

首先在生理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由此可见是人体脏腑的气机活动生成并调控着情志活动,而《读医随笔》中记载“凡脏腑十二经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这段论述表明肝主疏泄是调畅机体气机活动的主宰。其次在病理上,《素问》明确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内伤又可以引发脏腑气机失调,从而导致肝失疏泄。而肝失疏泄可引起肝阳、肝火、肝气等失调,遂致“头痛”、“眩晕”的发作。

中医学多认为是由于肝失疏泄,致使气机郁结,久郁化火,肝火上攻;或木旺耗水,引起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亢扰的于上,形成上盛下虚,本虚标实之证,或肝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两虚,或肝气郁结,脾运失健,内生痰湿,清阳不升,无以上荣头目,或气为血帅,若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阻塞脉道,或痰湿壅盛,与血搏结,阻碍血行,或肾精不足,髓海失养。

人体多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阴气易衰,阴阳失衡导致疾病发作。该病多由生气、焦虑、紧张、劳累等因素诱发,且以情绪心理因素居多。具有高血压病家族遗传病史者达33.81%,说明该病具有遗传因素。患者中烟酒嗜好者合计58 例(27.62%),表明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平素精神状况以急躁易怒、焦虑不安、善恐易惊等不良情绪居多,共占56.12%,说明持久的负面精神状态会引发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作和加重。该病患者常常并发高血脂症和糖尿病,且辅助检查显示存在血糖血脂异常的病例合计127 例,占所有患者的60.48%,因此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归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显著,在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的背景下,原发性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心身疾病,使得人们对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所起作用的探索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原文:
肝和情志相关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