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来源:www.zhysg.com.cn  编辑:xjh  2015-12-18

原文: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得冒之。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译文:

想要养生的人士,过冬要避免过暖,度夏不能一味贪凉,别在夜里露宿野地,睡着后不宜扇扇子,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的极端恶劣天气,都不要出门。

发挥:

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转,为大地送来了温、热、凉、寒四气,我们走在一轮又一轮的气温周期里,身体状况难免有所波动。季节养生,自古以来都为人们关注。前人对此总结出不少经验,唐代大医孙思邈,就分享了他的一个心得: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何为“冬”,何为“夏”?为何不说春秋之事,独说冬夏之理?对于“冬天”和“夏天”,我们可以略做一点追根。

“冬”,即“终”,四时尽也。这时,太阳正往南回归线走去,离我们北半球越来越远,每天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倾斜,播散下来的阳光和热力明显减少。在阳光的日渐远离中,大地变得寒凉、萧瑟。古人在《礼记·月令》中给了冬天这样一个定义: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在《乐记》中,还指出了冬天的性情:冬,藏也。

看看树木,它们不约而同地把光华从浓茂的树冠撤离,转移到地面之下的根系里——冬天,是内敛、静静扎根的季节;看看动物,也不约而同地把活动量减少到最少,或冬眠,或匿藏。我们在寒凉的北风中,也瑟缩起来,关门闭户,外出时添衣加帽;严寒的地区,还烧起了火坑,点起了火塘。

“夏”,是四时中的第二时,即第二个季节。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在这三个月里,太阳直射北半球,阳热充沛,万物华美释放,结成硕果。大地一片繁茂。

我们的身体,在面对寒冷和炎热时,会有一种“调中”的本能:太冷了,就想要温暖;太热了,就想要清凉。所以,冬天的暖气越烧越旺,夏天的空调越开越低。这是我们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想要逃避极端天气的本能。然而,避寒与消暑有个大前提,我们须得领会,为什么大自然要造出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来?

大道至简,因为有收才有放,有伏才有起。大自然的永恒,是通过周而复始的生与死来曲折实现的。冬天寒冷,让展露在外的风华回归大地,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盛放和生长,打下根基;夏天炎热,让潜藏在最深处的精华也能尽情升腾,酣畅淋漓,为接下来的重新收藏清空陈货。

古人留下很多智慧,以“中”为美,以“和”为贵,很可能便是从身体的体会而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生活,要“服从”天地的变化,冬天和夏天的存在,便是其中一个规律。

寒冷时需要受一下冻,如果逞一时之快,追求“极温”,会怎样?身体的收藏工作被打乱了,本来,长期外浮的阳气要潜藏下来,回守在内,给深层的脏腑做些修葺。如果此时过于温热,就像受到大浮力的托举,没法内守,不但修葺工作不可能完成,还会进一步耗费老本。

酷热时需要多出点汗,如果过度贪凉,空调加冷饮,会把正在“发陈”的阳气打压下去,身体就要错过这一年一度的“清仓”时节,陈货堆积,陈病不解。

由此可见,冬日极温,夏日穷凉,都只是一时的痛快,对身体的长久循环生息来说反而添了乱。其实,多感受季节的天性,多体会身体的起伏,以顺应为主,会让我们的心智得到惊喜的成长。话说回来,健康的人,冬天能耐寒,夏天能耐热,冬夏的考验,也是检察身体的好时机。

来源:
http://www.zhysg.com.cn/2014/HealthWords_0512/114.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