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早上多吃盐对身体较好,晚上多吃盐则相反。
老话说,“不吃盐,没力气”。盐的主要成分是钠,钠和其他营养素一样,少了会影响身体功能。
但吃多少就够了呢?WHO推荐的吃盐标准是: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钠<2克,即5克盐;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钠、钾量应相应降低。
那么超过这个摄入量,会对健康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呢?
或许普通人一时感觉不到,但经常监测病情的高血压病人就很明显:吃多1克盐,即使同样的治疗方案,血压就会升高1~2个毫米/汞柱。
这是因为吃得太咸,血液也会变“咸”。胡永宾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钠,摄入过量食盐时,血液中的钠浓度就会升高,为了冲淡血液浓度,身体就会拼命吸收水分。
“每增加1克盐,身体内的水量就要增加100毫升。”胡永宾说,如此一来,血管壁就会受到很大压力,引起高血压。
我们每天都在与食物打交道,而每天都需要的材料里,食盐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有很多人比较喜欢吃咸一点的东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重,有的人却喜欢盐少放,吃清淡些。
我国是一个食盐的消耗大国。据调查,目前我国每人每天的摄盐量平均在15~20克左右,远远超过了人体对食盐的正常需要量。
经科学研究,过多地摄入食盐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导致血压升高。因为人体摄入过多的钠后,就会造成体内水与钠潴留。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管壁变细,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进一步引起排钠障碍。从而使血压升高。据有关专家推测,人日均摄钠量每增加1克,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分别上升0.267kPa和0.226kPa。高盐饮食对血压的不利影响,目前在医学界已被重视,但在饮食业和群众日常生活中尚未被人们所注意。
除此之外,过多地摄入食盐还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可破坏胃黏膜,诱发胃癌、加快骨钙丢失导致患骨质疏松症。
食盐过多尤其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因为婴儿的肾脏和其他器官一样,远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由于婴幼儿食盐过多,造成了他们的血液中钠的含量过高,而其肾脏没有能力使血液中过多的钠充分排出。因此就容易使他们的肾脏、血管等器官受到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难以恢复的。另外体内钠的含量过高,还能造成体内的钾大量随着尿液流失。而钾对人体的肌肉活动,特别是心肌的收缩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婴幼儿体内的钾失掉的太多时,会使心肌的兴奋性降低,严重的可引起心肌极度衰弱而病危甚至死亡。
然而,每天摄入多少盐才不是过量呢?首先,这因人而异,我们知道,经常性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每天要流大量的汗液,汗液带走了大量的盐分,这样的话,适量补充盐分对身体是比较好的;相反,出汗较少的人,盐分摄入量应适量控制。
其次,食盐的摄入量还与时间有关,因为晚上食盐吃得较多,就会大量积聚在肾脏中,晚上睡觉过程中很少小便、流汗等,多余的盐份就会沉积在肾内,不利健康;相反,早上起床的时候,适量多摄入食盐,在白天的工作中,虽然经过小便、汗液等排泄带走一些盐分,但是存留在体内的盐分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吸收,这样对身体是较好的。也因为这样,才有了“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这样的谚语。
那么家里做菜如何估算5克盐?
用盐将一个啤酒瓶盖平平地装满,是4克左右,瓷勺一平勺约为18克,瓷勺一平勺酱油相当于食盐3克,咖啡勺一平勺食盐约为3克,一小撮(用三个手指尖)食盐为2~3克,可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选用。
其实,我们说每日5克盐,指的是总量5克,包括炒菜时放的盐和常规食物中所含的盐。平常炒菜时放入4克就足够,也就是早、中、晚三餐炒菜时放的盐的总量不应该超过一个啤酒瓶盖。而剩下的1克盐在天然的常规饮食中隐藏着,不需要炒菜的时候放进去。
来源:
http://food.39.net/nutrition/089/11/642181.html
http://www.xinghua.gov.cn/art/2011/9/21/art_636_50993.html
http://lady.qq.com/a/20111110/000282.htm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3/02/20/019158608.shtml
http://www.tfysw.com/2013/0825/61207.html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3/02/20/019158608.shtml
http://food.runsky.com/content/2014-01/23/content_4654546.htm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08-04/16/content_414399.htm
每日30克油5克盐 今天你多吃了吗?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2-07/26/content_7108012.htm
http://news.sina.com.cn/c/2008-04-16/060013743315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