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是导致功能性胃胀胃痛的主要原因
 
来源:北京卫视(BTV)养生堂节目  编辑:xjh  2015-11-03

生活中常见的胃胀胃痛您可别忽视,因为这很有可能不仅仅是胃肠本身的问题,而属于脾虚气滞等其他脏腑问题所导致,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人的情绪所影响。如何辨别哪些胃肠疾病属于器质性问题,哪些现象是属于功能性疾病?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功能性胃病实际上就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它不是任何器质性的疾病,往往跟人的多种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但更多程度是受到了不良情绪的影响。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感受外邪都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先天的禀赋不足,也会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最易发生肠胃方面的疾病。这种中医理念出自于《皇帝内经·灵柩》一书,提醒我们,夏季酷暑勿贪寒凉,冬季更应该注意肠胃的保暖。

中医对胃的功能诠释得十分详尽,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文指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其含义是胃在五脏当中是藏气之大本,关乎着五脏所有气血的问题,胃主受纳,其作用更是体现在五脏之气的运化。胃胀的表现往往是由于气滞而不能运化,犹如水流不畅无法通达,而脾虚气滞则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二)情志失调是导致功能性胃胀胃痛的一个主要原因。《皇帝内经·素问》里就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可见情志的调和畅快,与体内正气的流通有着密切的关系,气结则滞,这是影响胃肠功能发挥的病机所在。

对于胃部突发性的胀痛不适,可尝试穴位按摩的方式紧急处理。一般来说,中脘穴是比较有效的穴位。中脘穴位于人体肚脐(神厥穴)以上三寸的位置,取自己四根手指的宽度为自己的“等身寸”三寸,可适中力度按揉10分钟左右。


有一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也是由于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这也是属于感受外邪的一种。而幽门螺旋杆菌需要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为何情志失调会导致功能性胃胀胃痛?

脾胃有运化受纳功能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降浊。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以营养周身;胃气降,则水谷及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气血充足,运行畅达,则神清气爽,情志调畅,而气血的充足及运行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关的。《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为何思虑过度会伤脾胃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与心主神明有关,因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过度沉浸于某种思维活动之中,注意力长期停留于一件事情上,神气不在转移,人体的气也随着神气留止不动,气机也就随之停滞。可见,长期思虑过度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思虑过度,不仅会导致人体气血过度消耗,而且会阻滞不通。思虑过度会伤及大脑,引起头痛,也会导致心气心神的功能失常。心里长期处于焦虑忧郁状态,容易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容易诱发脾胃病、心血管病、头痛、失眠、脱发、忧郁症、免疫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等。

不良情志伤脾胃的各种症状

思虑过度,气结于中,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不思饮食,脘腹胀闷,泄泻等症;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心悸,失眠,眩晕,健忘,面色萎黄无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等症;思虑过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胀等症,进而聚湿生痰而生它病。

反之,脾胃功能失常亦会影响情志活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神赖气血的奉养而精明,气血亏乏则不能滋养神明。如心脾不足,肾精虚衰,脑失所养,可致心悸失眠,神情恍惚,健忘,郁证;虚则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可致厥证、癫、痫、痴呆等等。脾胃主升清降浊功能,若素多痰湿,或饮食不节,恣食高梁厚味,则中焦失于斡旋,脾胃失于健运,痰浊停滞中焦,脾不能升清降浊,痰浊蒙闭清阳,神失清灵,则可出现记忆减退,头昏神蒙,不寐心烦,癫、痫、痴呆等病证。若饱食太过,食停中脘,气机受阻,壅塞清窍,则可致忽然昏厥,不省人事,或狂言乱语,情志错乱等病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湿易聚而生痰浊。痰在情志致病中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癫、痫、狂、神昏、痴呆、惊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这些皆与痰邪为病、神舍不清有关。

其他脏腑(情绪)与脾胃的相关性

肝主疏泄,其生理特点主升,主动,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使周身气血调和,经脉通利,脏腑功能和调,人自然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故肝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若肝的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情易于急躁,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怒则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起“肝脾不和”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

综上所述,情志因素与脾、胃、心、肝之间相互关系尤为密切,心调控人的情志活动,肝调畅人的情志活动,脾胃乃气机之枢,可以调衡情志活动。然而脾胃也是最易受情志所累的脏器之一,故情志因素是引起脾胃病的常见也是重要的病因,也是当今社会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主体因素。

贺娟,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秘书长,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特邀专家。

刘汶,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来源:
北京卫视(BTV)养生堂节目:刘汶讲功能性胃病与脾虚气滞,情绪
http://www.100yangsheng.com/yangshengtang/10216.html
贺娟,《黄帝内经养生堂》,北京出版社,2009年03月,p106-115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