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孟子的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大海中的鱼儿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儿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多么美好的生活状态,这里营造出让我们欣赏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敬重的高尚境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告诉我们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心存着关爱、体谅与敬重,就能拥有和谐的心境。
孟子说:“君子与平凡人分歧之处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动机分歧。君子内心所怀的动机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崇别人。假设这里有个人,他对我霸道无礼,那君子就会反躬自问:我确实不仁,确实无礼吧,否则的话,他怎样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霸道无礼,君子就会再次反躬自问:我确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霸道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因此君子有一生的忧愁,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殃。”
我们带着孟子的思想感受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道理。同为地球人,我们拥有共同的肺部,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你呼出的气体,被我呼入,我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体。无论你的兴趣爱好与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以欣赏的眼光来接纳,是你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使我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开拓了我的视野。无论你的言谈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以真诚的态度来欣赏,在你的为人处世中,我感受到了另一个个体的思想内涵。无论你的选择让我有多么的不舒服,我都能够尊重你的决定,因为我敬重你的生命,你的做法符合你的内心,让你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我没有任何权利干涉,我衷心地祝福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快乐与幸福。无论你的成绩比我高出多少,我都能够用清醒的心智来对待,我觉得你是让我学习和效仿的人,你在促进我的前进,你是一位可以供我成长的人,是你的存在让我实现了自身的进步。其实,任何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都是在爱戴他人,尊敬他人的过程中进步的。
从前有一个盲人,夜晚打着灯笼在路上行走,有人笑他说:“你是瞎子,打着灯笼不是多此一举吗?”那个盲人笑着说:“不,我看不见,可是别人看得见。我打着灯笼,虽然在我身上是多此一举,可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还避免了别人撞着我,对我也是有好处的。” 这虽是一则短小的故事,可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瞎子打灯笼,也许很可笑,可是他们的灯笼为别人照亮了路,为别人带来了方便,还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是两全其美之事。自己渺小,但在小事上是能够为社会效力的。给别人一片光明就是为社会带来温暖。
拥有一颗平等的心,去关爱世间一切需要关爱的心灵,理查德·斯蒂尔曾说过:“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的光亮一样,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无论你关爱的人是丑的还是美的,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等的心灵,世界就是和谐与美丽的。
让善良之心在内心永存,“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地方,有优点、有好处,我们必定要称赞。他听到你这样赞叹他,他就会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处、优点更加发扬下去。所以这是对他一个鼓励。对自己,也是劝勉自己,看到有人善,我们见贤思齐。
常怀感恩之心,让一生顺畅无阻。一代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叶对根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常怀敬重他人之心,敬重大自然给予我们一切资源,敬重国家给予我们和谐的环境,敬重父母给予我们健康的生命,敬重老师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敬重朋友给予我们友善的关怀,敬重陌生人给予我们善意的微笑。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们的敬重他人之心日益稳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大禹爱民,为民谋利,深受爱戴。范仲淹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先人后已的无私精神,照亮了北宋,也闪耀了自己。孔繁森爱人,他视阿里的贫穷为他的耻辱,视脱贫致富为他的天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杨善洲爱人,曾经的荒山披上葱绿的新装,挺拔的树木镌刻下他的信念,做一辈子的人民公仆。
“爱人”的美德如一束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从善的心灵。“敬人”的善念犹如一道溪流,滋润着每一个无私的心怀。因为爱照亮别人,哺育着伟大。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属于一种礼仪和教养,也体现个人的人文素质。
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知礼义,懂礼数,礼仪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礼仪身态,表情适当,言辞恭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确立,父子关系亲密,长幼上下和睦。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
礼仪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对交往对象尊重的具体手段和过程:微笑、鞠躬、握手、拜访、接待、宴请、得体的仪容、融洽的交谈、座次的安排……
再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教导孩子从小就学“见到长辈要问好”、“别人说‘谢谢’要回答‘不用谢’”,其实这就属于礼仪的范畴。礼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导我们的孩子。
来源:
http://www.psy525.cn/special/10954-62315.html
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4-11-17/15554438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