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立秋之后易脾虚湿困,按摩脾俞穴可养脾
 
来源:www.cq.xinhuanet.com  编辑:xjh  2014-09-24

周天寒介绍,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传统中医养生认为,长夏通常指从立秋到秋分这一段时间。从五行来讲,春季属木,宜养肝;夏季属火,宜养心;秋季属金,宜养肺;冬季属水,宜养肾;长夏属土,宜养脾胃。

脾虚湿困病理

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与脾运化水湿功能攸关。若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甚或呕吐、泄泻太过,则损伤脾气、脾阳,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低下,水湿停滞,形成脾虚湿困证。

脾虚湿困则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水湿停聚,临床以脘腹满闷,泄泻,浮肿为主要表现的证。

长夏时节容易脾虚湿困

“长夏应脾而变化”。周天寒进一步解释,脾脏有喜燥而恶湿的特点,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泻、水肿等。

周天寒说,重庆的夏天就是最潮湿的季节,特别是一场暴雨过后,太阳一出,上蒸的湿气更为明显。过多的湿气很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再和人体内本身的湿气相遇,湿邪入侵就更加严重。这个时节,如果脸上、背上莫名发出大颗红痘痘,按上去很痛;或者总是困倦乏力,整天提不起精神;或吃东西没胃口,吃下去又难消化,肚子整天胀胀的,这些其实都是湿邪入侵、湿毒聚集体内过多造成的。

祛湿要分清寒湿和湿热

周天寒介绍说,湿邪有寒热之分。寒湿的人舌苔白、腻、厚,口淡,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到冷。对于寒湿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湿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都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可以常吃利水除湿的食物或药物,如鲤鱼、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

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了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腻,口干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对于湿热者,应清热利湿,可服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等。还可适当吃些清热的食物,如冬瓜、豆类、小白菜、苦瓜等。

按摩脾俞穴可养脾

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伤脾胃。湿邪困脾,则脾的健运失职而湿浊内生。湿邪伤人,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最易出现“沉重”的症状,在上则头重如裹;在中则胸脘胀满、胃纳不香;在经络则周身困重,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因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认为,长夏保健,当先健脾以袪湿,可选择艾灸脾俞穴。

中医针灸和推拿、按摩对于健脾非常有帮助。周天寒说,刺激脾俞穴,可起到健脾益气利湿的作用。

脾俞穴最早见于《灵枢·背腧》,是脾的背俞穴。所谓背俞穴即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中医认为,背为阳,脏为阴,“阴病阳治”,因此背俞穴是治疗五脏病症的主要穴位。脾俞穴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袪湿化浊的功效。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脾腧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地方(下图)。养脾一般采用悬灸法和按摩法。采用悬灸法时,采取坐位或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注意不要烧伤皮肤。每周灸治2~3次。采用按摩法时,取舒适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再来回摩擦穴位,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

指导专家:周天寒,主任中医师、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重庆市名中医。

来源: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08/11/c_1112013341.htm
http://health.gmw.cn/2014-07/21/content_12084804.htm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