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读[白应松,戴会群]“阴平阳秘”之我见
 
来源:白应松,戴会群  编辑:xjh  2014-06-17

人体阳气有向上向外发散的趋势,“秘”就是要守得住,不能妄发。“阴平阳秘”中的平是平衡,“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分别对“阴”和“阳”的状态的一种规定,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阴平阳秘”即阴与阳在保持各自功用和特性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整体协调状态。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表征,作为中医学判断人体健康状态的标准而被广泛应用。是用阴阳的关系,即以阴阳的盛与衰、平衡与失衡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

1、“阴平阳秘”的渊源

“阴阳”是对自然界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不仅涵有对立统一的蕴意,还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昭示人们以水火表现出的功能态属性把握阴阳的特质。阴阳平衡的观念也是“阴阳贵和”思想的反映。《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指出天地阴阳二气的平衡促成了万物的发生和发展。平衡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是天地之间最大的道理。随着阴阳学说的盛行,先哲们试用“阴阳合和”或“阴阳和”等阐释自然万物的正常状态,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白虎通德论·封禅》也说:“阴阳和,万物序。”指出自然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井然有序,根本在于事物内部阴阳的合和。《内经》的“阴平阳秘”说,正是古代哲学的“阴阳合和”观念向医学领域渗透的结果。

2、“阴平阳秘”的内涵

“阴平阳秘”是生命的最佳状态,乃是从整体结果而言,是阴阳运动达到合和时的有序化和稳定化,其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包含有阴阳之间的多重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生之本,本子阴阳。”说明生命体活动本源于阴阳的矛盾运动。《内经》认为生命体与自然界一样,也存在着清浊、升降、出入、动静、化气成形等各种对立属性的物质及运动形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即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从而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是说动与静、阴与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实际上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即是相互斗争的过程,没有斗争就不能够制约。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亦就是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于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调控的运动变化之中。正是同于阴阳的这种不断对立的制约,才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并维持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正是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了统一,取得了相对的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阴阳双方的有序的运动变化,有利于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阴平阳秘”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的进行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阴平阳秘”是阴阳双方动态的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止。这并不是说在正常或生理情况下,人体内的阴阳双方不存在相互排斥,只是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不出来或表现不明显,人们难以观察到而已。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机制,是建立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相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在自然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3、正常生命活动

人体之所以能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取得统一的结果。就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来说,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白天阳气充盛,兴奋机能制约了抑制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工作学习精力充沛;入夜则阴气充盛,抑制机能制约了兴奋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人进入睡眠状态。正是由于一日之内阴阳二气的盛衰更替,相互制约,才使兴奋和抑制取得了协调统一。人这个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取得统一(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的结果,也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及人体内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协调平衡的结果。平人,即正常人,其“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可综合体现在经络调畅、九候若一、脉应四时、寒温相守、形肉相称、气血和调、脏腑相协等方面。阴阳矛盾是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并贯穿于生命过程之始终。就机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而言,其生命物质则为阴(精),其生命机能则为阳(气),而其矛盾运动的过程即是阳化气、阴成形,即机体的气化运动过程,而气化的本质,也就是阴精和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亦即阴阳的对立、制约,进而达到统一的过程。

4、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正邪抗争的过程,正邪抗争就会导致阴阳失调,阴阳平衡协调关系被打破,失去平衡,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若一方过于强盛,则另一方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一般称为“制约太过”;若一方过于虚弱,则对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其相对偏亢,一般称为“制约不及”,就会产生病理改变,疾病由此而生。阴阳对立的双方,在其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还可以表现为阴阳的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常可抑制对方,使之衰弱;或任何一方由于过分不足,常可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亢盛,这种情况在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是广泛存在的。即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倘若阴阳失调,上述生理过程必然失常,一旦阴阳之间失去相互维护的关系,“阴平阳秘”即告瓦解,生命就会终止,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总之,任何事物阴阳相互对立着的每一方面,总是通过其相互消长而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阴阳的互相制约和相互消长,保证了事物经常地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即阴阳调和。只有如此,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过程。所谓“阴阳匀平“(《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即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并非仅是数量上的绝对平衡,只是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已。当某些原因的影响,使机体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制约失控,相对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可导致阴阳出现胜负失调,产生疾病。

参考来源:“阴平阳秘”之我见
作者:白应松,戴会群,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