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养德,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根本
 
来源:xjh  编辑:xjh  2014-04-08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大真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防病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养德之养生根本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明却传之很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老人都德高望重。

德高者有善良的品性。他们正直,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他人着想,宁静处事,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势力所动,敌意、仇恨、不友好、争论等与他们无缘。研究发现,人们在发表言论时,血压会升高;而他们在倾听别人谈话时,血压又迅速下降,这样便会取得一种平衡。那些整日对别人怀有敌意、仇恨,处处与人争论的人,从来都不会对别人的谈话洗耳恭听,只是在寻找机会反驳别人,很容易患上高血压。这种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最大,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德高者心胸坦荡,有良好的心境。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人对事都能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而那些道德修养差的人,为了一己之利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必然导致做贼心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内疚等心态,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无形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会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人体器官功能紊乱,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呼吸加深,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糖原分解,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此下去,会使人陷入心理危机之中,严重者还可诱发某些精神疾病,或导致神经性呕吐、胃溃疡、闭经及早衰。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也更容易罹患其他恶性疾病。
  

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所在,其核心是正确认识自我,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活在社会之中,德高者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充满信心与责任感,互谅互助,宽厚待人,能够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他们乐于助人,唤起了被助人和社会的感激和赞赏,反过来也让德高者产生温暖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自脑部的内腓肽,它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精神紧张,促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健全,使体内免疫球蛋白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使血液循环、神经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益寿延年。

案例:诸葛亮三气周瑜

在周瑜与曹操的多次交战中,他屡次暗地里给诸葛亮出难题,不料诸葛亮反而将计就计,使周瑜次次自食恶果。怒火中烧的周瑜,连遭三气,终于导致毒箭疮伤复裂坠于马下,长叹数声“既生瑜,何生亮”后气绝身亡。

养生启示:

正所谓:性情不调,百病丛生;调和性情,则可康泰。发怒是一种宣泄淤滞情绪的良好方式,适度发怒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但是如果怒气过盛或长时间、经常性发怒,对人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周瑜的案例可以看出,修心养性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气血平和,有益健康。

总之,养生的根本实际上是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求人不如求己,自我完善最重要。养生务必安抚心神,调整心态。养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一种生命观,世界观,简言之,养生是对生命的一种保养,目的是对生命质量的一种提高,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

参考来源:
《中医体质养生》,傅杰英,鹭江出版社
http://health.sohu.com/20100605/n272524159_2.shtml
http://zhongyi.ifeng.com/news/yswh/201010/52834.shtml
http://zhongyi.ifeng.com/news/yswh/20103/39773.shtml
http://cm.39.net/0812/6/75551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6917e9010111v2.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