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到中药、食物的性味时,常有寒热温凉之分,很多人不太理解,认为药物温度都一样,怎么还有寒热温凉之分呢?
所谓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中医认识中药的一种方法。这种认识方法,并不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而是观察药物作用于患者后的客观反映而作出的判断。如患者高热、汗出、口渴、心烦,中医认为是里热炽盛,用了某些中药后,热退身凉,汗止烦解,口渴亦除,就初步认为这些药属于寒凉之性。进而,再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根据其清热力量的强弱,区分了寒性与凉性,即清热力量较强的就为寒性,清热力量较弱的就为凉性。
又如,患者全身怕冷,手足冰凉,口鼻气冷,中医认为是阳虚寒盛,用了某些药物后,手足转温,口鼻气温,不再怕冷,就初步认为这些药属于温热之性。进而,又经过长期研究观察,根据其温阳散寒力量的强弱,区分了热性与温性,即温阳散寒力量较强的就为热性,温阳散寒力量较弱的就为温性。
以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饮食为例, 由于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同时也有药用功效。因此人们在品尝食物的美味时,往往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它们的药用价值,区分它们的寒热温凉之性;有时则刻意在饮食中再添加适当的药物,用以滋体强身,或祛邪治病。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中国人,大都懂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性味合适的食物,以免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由此可见,中医划分中药的寒热温凉并非随心所欲而为,而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故总体来说是非常科学、值得信赖的。
附 食物寒热属性表(马悦凌版)
谷类
性平:大米、玉米、红薯、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燕麦
性温:糯米、黑米、西米、高粱
性凉:粟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
肉类
性平: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鸡蛋、鹅肉、驴肉、鸽肉、鹌鹑、阿胶、牛奶(微凉)
性温:牛肉、牛肚、狗肉、羊肉、羊肚、鸡肉(微温)、乌鸡肉、鹿肉、虾
性凉:水牛肉、鸭肉、兔肉、马奶、蛙肉(田鸡
性寒:鸭蛋(微寒)、海鲜类如螃蟹、海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
果类
性平:李子、菠萝、葡萄、葵花子、南瓜子、芡实(鸡头果)、莲子、椰子汁、花生、榛子、山楂、板栗
性温:桃子、杏子、大枣、荔枝、桂圆肉、柠檬(性微温)、金橘、石榴、木瓜、松子仁、核桃仁、樱桃
性凉:苹果(微凉)、梨、芦柑、橙子、草莓(性微凉)、芒果、枇杷、罗汉果、菱角、莲子心、百合
性寒: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葚、杨桃、无花果、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香瓜)
菜类
性平:山药、萝卜(微凉)、胡萝卜、包菜、茼蒿、大头菜、青菜、豆豉、豇豆、土豆、芋头、海蜇、黑木耳(微凉)、香菇、平菇、猴头菇、葫芦
性温:葱、大蒜、韭菜、香菜、雪里红、洋葱、香椿头、南瓜、辣椒(性热)
性凉:西红柿(微凉)、旱芹、水芹、茄子、油菜、茭白、苋菜、马兰头、菊花脑、菠菜、金针菜(黄花菜)、莴苣、花菜、枸杞头、芦蒿、豆腐、面筋、藕、冬瓜、地瓜、丝瓜、黄瓜、海芹菜、蘑菇、金针菇
性寒:慈姑(微寒)、马齿苋、空心菜、木耳菜(西洋菜)、莼菜、发菜、竹笋(微寒)、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苦瓜
其他
性平:豆浆、灵芝、银耳(微凉)、燕窝、玉米须、黄精、天麻、党参、茯苓、干草、鸡内金、酸枣仁、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饴糖(麦芽糖、糖稀)
性温:生姜、砂仁、花椒、紫苏、小茴香、丁香、八角、茴香、山奈、酒、醋、红茶、石碱、咖啡、红糖、桂花、松花粉、冬虫夏草、紫河车(胎盘)、太子参(微温)、人参、当归、肉苁蓉、杜仲、白术、何首乌(微温)、枸杞(微温)、肉桂(热)
性凉:绿茶、蜂蜜、蜂王浆、啤酒花、槐花、菊花、薄荷、胖大海、白芍、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糖、冰糖(微凉)
性寒:酱油、面酱、盐、金银花、苦菜花、苦瓜茶、苦丁茶、茅草根、芦根、白矾
特别注意:
1、性平的食物四季都可食用
2、性温的食物夏季少食,其他季节都可食用
3、性凉的食物夏季可以常食,其他季节食用要配合性热的食物、
4、性寒的食物尽量少吃,如要食用必须加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温热的食物
来源参考:
郝万山 ,《郝万山说健康: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的养生智慧》p109-110,2013.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810&do=blog&id=678551
http://www.babytree.com/community/group1/topic_525129.html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2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