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孝经》
 
来源:blog.163.com  编辑:xjh  2013-07-03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至巨。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书 . 艺文志》中讲:“《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认为《孝经》的作者是孔子。

《孝经》共分18章,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孝经》篇幅虽短,文字不满2000,但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事亲上,即对父母的奉养上。那么怎样奉养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也就是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这就是孝。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对他说:“先代的圣贤帝王有一种最好的品行和道德,并用它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和睦睦,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曾参连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生性迟钝,哪里能够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至妙之法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啊!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你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我告诉你。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应该特别地加以爱护,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毁伤,就是孝的开始;一个人建立起自己的功业,并遵循天道,从而扬名于后世,并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最终目标。所谓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做起,然后便是为君王效力,最终是建立功勋,成就事业。”《诗经.大雅》里面说:“怎么能不想念你自己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先祖们的美德盛业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天子)能够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天子能够用爱敬之心尽力去侍奉父母,也就会用至高无上的道德去教化人民,从而成为天下大众效法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甫刑》里说:‘天子有孝行,那么天下的平民百姓就会信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那么职位再高也不会出现危险;能够节俭从事,并遵守法度,即使再富足充裕,也不会僭礼越规。能平平安安地身居高位,能富足充裕却不越礼逾规,这都是真正能够长久地保存自己富贵、福禄的手段。只有首先做到拥有富与贵并使之不离其身,方能在此基础上去治理整个国家,也只有这样,然后才能使他的百姓大众和睦相善,这样的做法,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上讲:“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同站在深渊面前,也好像时刻脚踩在薄冰上面一样。”只有时刻小心谨慎,才会长保富贵。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只要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礼法服制就不敢去穿戴;只要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法度语言就不敢去说;只要不是先代圣贤明王规定的道德准则就不敢去做。总之,不讲不合法度之言,不做不合道德之事;只有在言和行方面做到坚持这两条原则了,那么,开口说话也无须选择言语,行动做事也不必斟酌考虑;只有这样,所言传遍了天下,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当之处,所行遍天下也不会结怨。只有在穿戴、言语、行动这三方面都做到尊从先代圣贤明王旧制遗规,才能真正保守自己的家业,这大概就是卿、大夫们的孝道吧!《诗经》上又说:“从早到晚都不要放松自己,要尽心尽力去侍奉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用侍奉父亲的方式侍奉母亲,这种爱心是相同的,同样,用侍奉父亲的方式去侍奉君主,这种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用爱心去侍奉母亲,用敬谨之意去侍奉君主,这都是与侍奉父亲之心相关联的;但只有侍奉父亲才兼备爱、敬两心。所以又说用孝道去侍奉君主则见其忠心,用尊敬之道去侍奉长者则见其顺从。既见其忠心,又显其顺从,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并用它去侍奉国君,那么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与职位,也才能维存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才是士人的孝道。《诗经》上讲:“要起早赶黑地去做事,不要辜负了生你养你的父亲和母亲!”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大自然的正常法则,根据土地的肥沃情况按时垦种粮食作物,行为谨慎,节俭适度,以此来供奉父母双亲,这便是普通人的孝道了。

所以说上至天子,下到普通民众,孝道是永恒存在的,不分什么尊卑高下与彼时此刻的。如果有人担心说自己来不及进孝,那才是真正没有的事情呢!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听完孔子的话,深深地感叹说:“多么博大精深,孝道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说:“孝道,就像是天有日月星辰更迭运行,并有其一定规律,也像大地江河流水不竭一样有其适度法则。它实是人类身上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所在啊!当然也是人们应该遵守的最高准则,更是人类共同信守的道德规范。苍天和大地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人们也从其严格的法则中领悟到了自己最高品行,也按照天地之法一样遵行它。好好地效法天下那日月星辰永恒不变的律动吧!也好好地去把握大地四季生息的转换规律吧!认识了这一切,治理天下就容易了。

“其实,教化百姓的道理也完全一样,用不着采用什么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百姓的管理也是一样,同样毋须严刑厉法也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条。先前的圣贤明君正是领悟到了通过教育便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一切都是亲自带头,以身作则,并把对民众的博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感化下,民众没有一个会遗弃自己的双亲了。然后徐徐向他们讲述道德、礼义,人们也懂了,并且主动地去按道德,礼义行事,这些先贤们还亲自带头,尊敬别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谦让之态,于是,民众也不再产生争斗之举了;先圣们还制定了礼仪之度与和谐音乐,用之引导、教化民众,自然,人们就学会了相处和睦亲近;其实,只要你向人们引导和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人们是能够区别开来,并且也就不再去违犯禁令和法规了。”

《诗经》上说得好:“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们都在仰望、效法着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圣君用孝道去治理天下,就连对小国家的臣属都待之以礼,更何况对公、侯、伯、子、男这样一些诸侯大臣,就更不会疏忽、怠慢。所以能得各路诸侯国的欢心,并能够让他们侍奉先王。统治一个国家的人,即使对鳏夫、寡妇也都不敢怠慢,更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所以能获得百姓民众的欢心,并能使百姓民众侍奉先王,并参加诸侯国先君的祭祀。治理一个采邑封地的大夫,连对僚属和侍女都待之以礼,不至于使他们失望,更何况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获得他们的欢心,并能使妻儿子女侍奉他们的祖亲。如此这样,作为双亲在生前就能安乐、祥和地生活,父母去世以后,也能得到后代亲人的祭奠、烹享。正因为这样,天下就变得祥和平安,也不会产生风雨不调、季节不顺的自然灾害,甚至也不会出现动乱、反叛之类的人为祸患。如上所说,就是先前圣贤明王用孝道治理天下、安抚民众啊!”《诗经》说得好:“圣主贤君只要有高尚的道德,伟大的品行,四方的诸侯就没有不顺从仰慕他们的!”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老师,请您允许我冒昧地再提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圣人之德行?在所有德行之中,难道就没有比孝道更为重要的其它德行了吗?

孔子说:“在宇宙天地万物之中,惟有人类最为尊贵。而作为人,他最高的品行便是孝道,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逾越它。作为人,奉行孝道,最大的事业是侍奉敬重好父亲。而尊敬侍奉父亲最关键的就莫过于在祭礼祖先时以父祖为配祀了。这种祭祀以父祖来配祀,最早大约是周公这个人开始奉行的。据说,从前周公在郊野祭祀天帝时,便以周代的始祖后稷作为天帝的配祀一块祭奉,又在宗族祭祀中,把父亲的灵位安放在明堂中上帝的边上一块祭祀。由于是这样,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依法仿效,克尽其职去参加对先祖的祭祀。圣贤明君之德,又还有哪一种比孝道之举更为重要的?所以说,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自年幼绕膝之时便产生了,等到日渐长大成人,爱敬父母之心也随之增加,慢慢也就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贤明君就是根据这种子女对父母所固有的爱敬天性,从而引导他们应该孝敬父母亲;又根据子女亲近自己父母的天性,从而教导他们必须爱敬自己的父母亲。其实圣贤明君治理国家的方法,不需要什么严厉而又残酷的手段就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或收获。他们管理国家或社会之所以能毋须要粗暴手段就可以达到彬彬之治,他们所采用的不过就是因循了孝道这一根本天性而已!以孝道去引导、教育人们,其它一切自然而然便臻于理想之境。其实,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正体现了人类所固有的天生禀性,同样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亲生下儿女,借儿女得以传宗接代,人伦中就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既是父亲,其实又如君王一样,父亲兼具两者之义。因此,父和子的关系之重大是没有任何其他关系可以相比的。父亲对子女的恩义,是多么的厚重啊!

“所以说,不能爱敬他自己的亲人的人,而去爱敬别的人的行为,可以称之为违反普通的道德;同理,做儿子的不会爱敬他自己的父母亲而只会爱敬别的什么人,也就可斥之为违反普通情理。拿违反常礼的做法去要求民众,不但容易产生社会大乱,而且民众失去了取法的常规,以致于变得无所适从。假如不在善上下功夫,相反却要行恶道,不尊事亲长忘弃至爱,即使暂时得到什么,一般有道德高行之士也会视之为可弃之举,更谈不上什么赞叹与推崇了。

“真正的贤明高士就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所思所说,都考虑到要为别人所奉行。他们所作所为,都考虑到要能为他人带来快乐。他们的道德、品行都是十分让人尊敬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为大众所效法的。即使是外貌的装饰,形象的安排都是无可挑剔的。就连他们的一进一退,动静举止,都是无不自具法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从思维到行动,甚至效果,圣明贤士之所作所为,都是足可效法的。正是他们用这样的原则去掌握国家,统治百姓,所以他们的民众都既敬畏他们,又爱戴他们,并且还从各方面效法、仿照他们的一切。自然而然,就出现这样可喜的成果,圣贤君子的德治教化之业成就了。他们所发布的法规、命令也奉行、实现了。” 这就如《诗经》上有两句所说的一样:“善人君子,最讲礼貌,他的容貌举止,一丝也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孝子侍奉他的父母,总是平日家居之时则尽量对父母亲尊敬;侍候饮食生活则想法使双亲高兴快乐;而一旦父母有病,又总是那样的担忧、焦虑;假使父母去世,更是悲伤、惨痛无比的样子;并且在祭奠之时尽心吊唁,丝毫不苟。只有这五个方面都做得十分完备、周到了,才算是真正地显示出对父母的孝道之心。侍奉、孝敬父母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一点不现骄傲、专横之态,屈为人下,也不会兴风作乱,就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众,也不与人争斗,甘守其身。假若因身居高位而骄傲无道,就必然遭到失败、跌落;因作人之臣属而不满,好为作乱,易受刑法;至于作为民众而喜争,就会互相残杀。这骄、乱、争三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即使侍奉双亲每天用非常美妙的佳肴如牛、羊、猪肉等供养,也算不上是一个有孝道之心的人。”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有五种刑法,即墨:在额头上刺字、然后涂以墨色。劓:割掉鼻子。?:砍断脚。宫:割掉男女生殖器,使其不能再有后代。大辟:处死。而可以判处这五种极刑的罪大约有三千项,在这三千项罪名中,最大的罪责莫过于对父母的不孝敬。以暴力挟持君主的行为就是目中无君王;责难、反对圣贤明道之士是一种无视法规的做法;不守孝道的人就是不把父母当作自己的亲人。这些都是促成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

孔子说:“教育、告诫民众要他们相互亲近、友爱,最好的办法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引导民众讲求礼节,做人谦恭和顺,最好的办法则没有比倡导服从自己的兄长更好的了。改变旧的不良习气、制度,建立新的行为规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音乐的感化。要使国家安稳、天下民众驯服,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礼教办事。所谓礼敬,说来也不过就是一个‘敬’字罢了。只要尊敬他的父亲,儿子自然而然就十分高兴。尊敬他的兄长,他的弟弟自然而然也是十分高兴。尊敬他们的国君,那么此国的大臣们也就心情愉快。敬仰一个人,却有能使千千万万的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人是少数,但能得到高兴的却有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之所以要大力推行孝道的关键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去教化民众,并不是用挨家挨户并且每日每天当面地去教导民众行孝道。用孝道去教育人们,是使全天下做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们友爱是使做兄长的人能得到尊敬。用臣道去教育人们,为的是使天下做国君的人都受到臣属们的尊敬。《诗经》上讲得好:‘和乐平易的君子啊,你是人们的父母。’没有最好的品行道德,怎么能使天下的民众顺从它?孝道的作用,就是具有如此神奇伟大啊!”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侍奉父母尽孝道之心,那么也能把侍奉父母的孝心,移作侍奉君主的忠心。侍奉兄长孝悌,同样也能用孝悌之心侍奉长者,顺从前辈。在家之中能处理好家务、家政,治家治理也可以用于治理国家,统治臣属。所以说能够在家中尽孝道,具有美好品德者,必然会扬美名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有关尊敬、爱护父母、敬顺兄长,安抚亲属,扬名后世诸项孝道之事,前面已经听您讲述清楚了。下面我还想冒昧地再问一个有关的问题,做儿子的听从父亲的命令或安排,就可称得上是孝道了吗?”孔子说:“你这是什么话,你这是什么话!从前,做天子的有七位谏诤之臣,即使这位天子是一位无道之君,由于有诸臣的谏诤也就不会失掉天下江山;诸侯王君也有五位谏诤之臣,尽管某位诸侯王君是无道之辈,由于有诸谏诤之臣的指点,也就不会失掉自己的封地属国;卿大夫一般也有三位忠言逆耳之臣,有他们谏诤,即使行无道之事,也不会因之而丢失自己的家园。普通的士人,同样也有一些真诚的朋友,那样就不会使美好的名声受损害;同样父亲身边如果有敢于直言的儿子,就能帮助父亲不致陷于不义之中。所以说,当父亲若有不义之举时,作儿子的不可以不向父亲直言相劝;犹如当臣子的不可以不在君王失义之时直谏一样。所以在发现父亲有不义之举时,就应当直言力争。假若只是一味地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称得上是真正的在行孝道呢?那样实际上不过是愚从而已!”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君主侍奉父亲非常孝顺,所以他能虔诚地奉祀上帝,而上帝也能明白他的孝道之心。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所以他也能虔诚地敬祀地神,而地神也能察明他的孝敬之情。从长辈到小孩都顺从的话,整个世界就会太平无事。天地之神十分幽明彰察天子的孝道之行,因而显现神灵、降福保佑他们。所以说,即使作为天子那样尊贵,也一定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也一定有先其所生的人,这就是他的兄长。在宗庙里祭祀并表示其敬意,是表示他没有忘记亲人们。自己重视道德修养,并且小心翼翼地去做一切,就是担心一旦失误,有辱先人。他在宗庙举行祭祀,表达他们对神的敬意,先祖们的灵魂就会到来。其实,真正地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的,其孝悌之心就能通达于神明,感动祖先的灵魂,以致于这种孝悌之心充溢于整个世界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达不到。”《诗经》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四面八方没有不想顺从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之中则竭尽其忠心,回到家里,还尽力思索,以寻找国家或个人的错失。以便使君王的有益政令得到执行,而那些过错、失误也及时得以补救、匡正。这样就能使上上下下都能互相亲敬。”《诗经》里说:“心中洋溢着爱的情怀,相距太远而不能倾诉,深深地珍藏在心中,无论何时,永不忘记。”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在父母亲亡故归天之后,哭泣得声绝气竭,举止行为也没有了平昔的那种礼仪,说话谈论也没有文采次序,穿上好衣服也感到不安分,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高兴愉快,吃到好味道也感觉不到称心,这都是一个人因为悲哀的缘故而产生出来的表现。三天不吃东西,就要教导告诉他们不要因为死者而伤害了在世人的身体,再悲哀痛苦,也不应该毁害自己。这些都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最多不要超过三年,表示这些丧制是有它的终止阶段的。办丧事的时候,替死去的父母准备好里棺、外棺、衣饰以及装殓用的衣服,把他们安排放置好,再安排陈设些祭奠用的器具、 簋之类,并献上可供祭奠的供物,以寄托生者的哀痛与悲伤。送葬之时,捶胸跌足、嚎啕大哭送出之后,占卜选择好一块风水宝地,把遗体安放埋葬在那里,然后建立起一座祭祀用的庙宇,让亡灵有所归依寄托,并且时时献祭,使亡灵安息平静。祭祀一般在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表示在世的人无时不在想念故去的亲人。在生的时候,对父母克尽孝敬之心,死了以后则怀着悲哀之情料理丧事。能够做到这些,人总算完成了作为一个人的根本义务,也尽了真正的生死之情。作为一个孝子做到这些,也就完成侍奉亲人的义务,是一位真正守孝道的人了。”

来源:http://fuyuanlou1.blog.163.com/blog/static/75834422200851554757203/


分类:杂七杂八|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