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复旦投毒事件”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来源:xjh  编辑:xjh  2013-04-25

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多,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头像由原来的红色黯淡成黑白,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第一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痛悼她优秀学子的离去——当天下午3点23分,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其实,最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复旦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得知这一事件后,在校园某一实验室的橱窗内,愤而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追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而这何尝不是社会的一个普遍追问?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在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学习成绩、关注考上什么名校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做他们心灵的“牧羊人”?

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嫌疑人都是家人、师友寄予厚望的高材生。黄洋事件让公众关注的目光再次锁定大学生群体。这些年轻生命的离开让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虽然,类似极端事件仍属于个案,并不代表今天大学生。但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不容轻视。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种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时关心、疏导排解这些心病,任由恶性生长,就可能出现又一个“马加爵”。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恐怕不能因为高校投毒案的极端性,而忽视了对社会、对教育应有的反思。


【学生心理教育亟待加强】

熊丙奇指出,复旦投毒案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知识与道德的错位。由于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和知识,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水平的关注,最后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这样一系里校园极端案件便发生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心理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管齐下,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首先,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其次,学校、家庭应该关注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改变包办代替一切的家教思维,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而在学校的集体里,老师应该引导同学平等相处、宽容相待,及时发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些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社会需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氛围,给学生以多元、个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实现多元选择。我们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

【学习情绪管理是每个人的需要】

我们常会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它诠释的就是各种压力集合的最终表现。很多家庭惨剧的发生也是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终至积重难返。在此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小看生活琐事造成的危机。

所谓琐事通常不是什么大事件,但一件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终究离不开一个人的主观判断,别人眼中的小事可能会成为当事人眼中“天大的大事”,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一些事情看起来结束了,可一些人的情绪却难以过去。这些情绪造成了生命中很多所谓的未完成事件,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情绪胶囊”。这些大大小小的胶囊积蓄于人体内,如果长期得不到清理,就会演变成突然爆发的火山,一发不可收拾。这正是小事不可小觑的原因所在。

虽然,现在人们会频频转发诸如“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件”的短信,但大多数的国人包括在校的大学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好好学习,努力争上游”,极少有家长或学校注重对孩子情绪管理的教育。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不被允许发泄,他们听到的是“不许哭”或“就这样的小事,你生什么气?”之类的指责与否定,于是,一代代被如此教育的国人面对不愉快事件时,其情绪通常是逃避或压抑。但无论怎么逃避或压抑,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被压抑的情绪就像垃圾桶里长期得不到清理的垃圾,终年散发着恶臭,会在某一时刻极度散出来。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被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出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黄洋病重入院,其寝室饮水机疑遭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

【媒体评论】

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民日报》

中国的小学、中学、各级教育部门和家长们需要思考:究竟是超常的学习能力重要,还是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更重要。

——《环球时报》

在竞争的压力下一路飞奔,其实很容易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不能反思与改变及此,而以工具心态说青少年心理学、人格养成,怕只是空谈。

——《京华时报》

来源参考:
http://learning.sohu.com/20130417/n373032439.shtml
http://yangsheng.china.com.cn/20130417/15711.shtml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jiankang/2013-04/18/c_115436608.htm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04/25/content_884669.htm?div=0
http://gs.people.com.cn/n/2013/0422/c345603-18514764.html


分类:心海导航|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