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以下三方面简明扼要地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的启发艺术,值得鉴戒:
原文如下:
有幸聆听谢利民教授《常规教学艺术》的报告,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的研修,感觉获益匪浅。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研活动中,经常会碰到或发现“启而不发”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自身,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启”,只有教师“启”得及时,“启”得好,学生才能“发”得深,“发”得远。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才能驾轻就熟,在教海中自由地航行。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对启发艺术的一点体会,恳请诸位导师、同行批评指正!
一、注重教学中启发的“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一句教学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就蕴涵着一个教学中的“度”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只有在学生“愤悱”之际,教师的适时点拨方能化解学生心中的谜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教师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不肯放手,就会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变得单一,当真正想要发散的时候,自然就变得很难,“启而不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注重教师“启”与学生“练”的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光要重视对“启”的研究,更要重视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心智活动的联系,让学生在启发中指导练习,在练习中感悟新的启发。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尝试中获得成功,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这样的启发教学,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注重选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点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也要点在教学的关键处,拨在学习的迷惑时,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切感受。因而,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选择,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启发艺术的点滴思考,其实启发的艺术还不仅仅就这三点,如教师幽默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电教媒体惟妙惟肖的动画等等都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发。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和积累,就一定能掌握这门艺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教育天地!
来源:
http://220.189.248.210:8081/user1/phszs/archives/2006/200692911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