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常见的证候之一。由外感或内伤多种原因,使肺气不清,上逆而致的以咳嗽、咳痰为症状的一类病证。咳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6 版: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二、病象
咳嗽、咳痰。
外感咳嗽:咳嗽频频 , 痰稀色白 , +风寒感冒 -- 风寒咳嗽
咳而不爽 , 痰稠色黄 , +风热感冒 -- 风热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 , +风燥感冒― --- 风燥咳嗽
内伤咳嗽:风寒咳嗽去表证痰多粘稠 , +湿象 -- 痰湿咳嗽
风热咳嗽去表证 , 痰多粘稠 ------ 痰热郁肺咳嗽
风燥咳嗽去表证 , +阴虚 ------- 肺阴虚咳嗽
咳逆阵作,痰少而胁痛, -------- 肝火咳嗽
三、病位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外感在肺,内伤与脾、肾、肝关系密切。
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与脾为子母关系,脾虚则土不生金。
与肝――相克关系,木火刑金,(肝火犯肺)
与肾――母子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在咳嗽中暂不涉及)
与心――相克关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 , 可以影响于肺。
与大肠――表里关系,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以影响肺的肃降。
四、病类
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痰湿、痰热、肝火、肺阴虚。
五、病性
有虚、有实。
外感――急性、外感性肺系疾病,以邪实为主。内伤――慢性、内伤性肺系疾病,正虚邪实为主。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外感咳嗽迁延可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尤易复感外邪。
六、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3 个型),内伤咳嗽( 4 个型)
1风寒袭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白清稀,量不多。+风寒感冒的症状。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痰黄粘稠,不易咳出,+风热感冒主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 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粘稠不易咳出,+风燥感冒症状。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外感咳嗽证治:
证 型 |
主 要 症 状 |
舌 脉 |
治 法 |
主 方 |
风寒袭肺 |
咳重、气急、咽痒 , 痰稀+风寒表证 |
苔薄白 脉浮紧 |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
三拗汤 止咳散 |
风热犯肺 |
咳频、气粗、咽痛燥、 痰稠黄+风热表证 |
苔薄黄 脉浮数 或浮滑 |
疏风清热 宣肺化痰 |
桑菊饮 |
风燥伤肺 |
干咳、咽干鼻燥、无痰少痰、 挟有血丝+风热表证 |
苔薄黄 质红少津 脉浮数 |
疏风清热 润燥止咳 |
桑杏汤 |
内伤咳嗽证治:
证 型 |
主 要 症 状 |
舌 脉 |
治 法 |
主 方 | ||
咳嗽 |
痰色 |
余症 | ||||
痰湿蕴肺 |
重浊 |
白粘 |
胸闷 呕恶 |
苔白腻 脉濡滑 |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
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
痰热郁肺 |
气粗 |
黄稠 |
胸闷 面赤 口干 |
苔黄腻 舌质红 脉滑数 |
清热 化痰 肃肺 |
清金化痰汤 |
肝火犯肺 |
上气 咳逆 |
量少质粘 |
面赤 胁痛 咽干口苦 |
苔薄黄 少津 脉弦数 |
清肺平肝 顺气降火 |
加减泻白散 合 黛蛤散 |
肺阴亏耗 |
量少 干咳 挟血 |
粘白 |
声嘶口干 潮热盗汗 手足心热 |
舌红 少苔 脉细数 |
滋阴润肺 止咳化痰 |
沙参麦冬汤 |
七、预防与调护
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若有感冒及时诊治。汗出者,必要时可予主屏风散服用。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可据病情选择适当食品,如梨、莱菔、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注意劳逸结合,缓解期应坚持“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