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引经据典:32条中医养生至理名言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编辑:xjh;  2015-12-04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基础,其主体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的理念,体现中医重在于养生的理念。主要内容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既病防变,则是对已病之人讲究及时的治疗,要能够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确切意义,是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内经》中内因决定外因的发病学观点的论据,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同样的涵义,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的。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人体的正气,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从疾病的发生来看,人体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同密,抗病能力强,邪气就难以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从人体受邪之后来看,正气不甚衰的,即使受邪也较轻浅,病情多不深重;正气虚弱的,即使感邪较轻,亦可发生疾病或加重病情。从发病的时间来看,正气不很弱者,不一定感邪后就立即发病,而只是正气不足时,才能感邪后立即发病。总之,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袭,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痛论》),这也正是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

3.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

“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关系到人体素质的强弱,精神状态的好坏以及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等。素质虚弱除因疾病所引起外,往往与先天禀赋有关。《灵枢-寿夭刚柔篇》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虽说人的禀赋在生理上有其差异性,对人体在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如能加强后天之调养,再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素问遗篇-刺法论》),这样还是可以达到不受邪气侵入的。

4. 人与天地相应

语出《皇帝内经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要义也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离合真邪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泼涌而陇起。”《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其含义有四:一是人本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根源;二是指人赖自然而生存,并受自然的制约;三是人与自然遵循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四是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5.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

语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甚无燃烛行房。”

善于养生之人要顺应一日及四时之变化,不冲犯日月的大忌,不错失年时的协调。一日的忌讳是,晚饭不要吃得太饱;一月的忌讳是,月末不要喝得大醉;一年的忌讳是,晚上不要出远门。

6.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又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篇:“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其本意是指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一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后人延伸为现代自然哲学所提倡的“师法自然”思想,中医养生理论中则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7.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语出《帝王世纪-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又见于《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古代人的作息习惯,也是古人养生的要领。遵循自然规律而定人的作息时间,太阳出来的时候出去劳作,太阳落山之时则回家休息,这样才可以长生久视。

8.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之根本。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万物生灵生长所必须依存的根本。因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在春夏养护好阳气,而在秋冬养护好阴气,以此来符合养生之道的根本。所以,人和自然界的万物生灵,要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违背了这一变化规律,就会破坏人体的生长收藏适应能力,折损人体的真气。

9.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语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之道,最主要的是要顺应天地四时之气。

10.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语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

饮食有节是养生最重要的环节,过饥过饱均可致病。养生最忌饱食即卧,这样最容易生病。因为食后即卧,饮食难消,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11. 养心莫善于寡欲

语出战国-孟子《孟子-尽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就是养心,养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清心寡欲。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12.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养生的总原则,其本质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和”。即采用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要适中,恰到好处。饮食不宜过饥过饱,起居要有常态。

13.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养生首重养神,精神意志常宜控制,少私寡欲,心境安宁,无忧无虑,适当活动形体,但不宜过分疲倦,正气调顺,基本欲望都得到满足。总之,精神调摄以恬淡虚无、少欲知足为原则。

14.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语出《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伸入也。”

中医养生法则讲究顺应天时,不可以过寒过暑。古代人巢居穴处,追逐生存于禽兽之间,以运动形体来御寒,到阴凉之处以避暑,其内无追求羡慕以累及精神,其外无追逐名利以劳碌其形体,处在这种安静闲适的环境中,则其精神内守,邪不能深入侵犯。所以当其患病时,既不需要药物来治移易改变精气,病就可以治愈了。

15. 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语出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云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饮酒可以陶性情,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精能损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16.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语出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治之原不相离。”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17.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语出《养老奉亲书》:“至于药饵,往往招徕真气之药少,故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至于具体保养元气的方法,书中提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18.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语出《吕氏春秋-尽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炭。”

所谓饮食有节,即进食要定量、定时。饮食要注意做到:一要合理调配饮食物的种类,要多种多样;二要定量、定时,饮食要有节制;三要注意饮食卫生;四要因时因人制宜,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19. 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涵盖“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的胃气指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历代医家强调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治疗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气质举措。

20.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养生的要义之一就是做到清淡饮食,切记过食肥腻的食物,不然就会出现疔疮等疾病的发生。

21. 生病起于过用

语出《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本意指五脏过劳而致病,常被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所谓生病起于过用,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皆为之。同时过度治疗、盲目使用保健品等亦属于“过用”范畴。“生病起于过用”不但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对中医的养生学、治疗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22.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人要注意养生,如果不注意养生,不仅当时会出现问题,过了季节也会诱发别的疾病。冬日受到寒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温病。春日受了风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飱泄。夏日受了暑气,藏在人身,至秋变成病疟。秋日受了湿气,藏在人身,至冬变成咳嗽。

23. 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语出《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24.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语出《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强调了饮食失节的致病因素,因此,人们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可节制饮食或过度饮食。如果超过一定量限制的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应有的腐熟运化能力,食物在脾胃内长久地停滞,就会损伤肠胃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胀满不适,不想进食,甚至恶心呕吐。日久则致脾胃气虚,稍进食生冷、寒凉、油腻、坚硬食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腹胀、倦怠、乏力等症状。

25.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古代养生家历来以精、气、神为养生之“三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一个健康的人,必定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健康人的标志为:其一面色红润,表现在脏腑气血旺盛之象征。其二两眼有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于是两眼炯炯有神。其三毛发柔润,一个人的肝脏功能良好,肾气充盈,头发就显得乌黑有光泽。其四肌肉丰满,表现机能营养状况良好。其五四肢有力,表现为筋骨关节强壮。其六反应敏捷,表现为行动灵活,思维敏捷,记忆清晰。其七脉搏柔和,脉搏柔和均匀,说明人的气血运行良好,是健康的象征。

养生家主张德靠自修,神靠自养。乐靠自得,趣靠自寻,忧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节,恐靠自息。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要做到神定自若,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于怀。这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6. 冬季进补,春来打虎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冬季是封藏的季节。此时适当进补,可调节和改善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冬三月生机潜藏,万物蓄积能量以候春生,人亦如此,严寒之际代谢缓慢而食欲增强,是一年中最佳的进补时节。

27. 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28. 胃不和,则卧不安

出《素问-逆调论》,原为胃逆气喘不得安卧之意,后世释为内伤不得卧之症。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运,停滞胃腑,成饮成痰所致。其证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目眩晕,睡则气逆。

胃不和,是指胃病和胃肠不适;卧不安,就是睡眠障碍,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夜卧多梦、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

一般有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期失眠症的患者,大部分晚上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少于4小时,许多患者出现睡眠不实、多梦、难入睡,起床后乏力、头昏、记忆力差。可见“胃不和”确实与睡眠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肠胃,则聚湿成饮,酿热生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于中,浊气不降,上扰胸膈,心神不安而致失眠。

29.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一般认为,缓则治本是强调治病求本,而急则治标则是对症治疗,不强调求本,甚至认为,此时坚持求本,就会贻误病情,失去救治机会。其实,急则治标与缓则治本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根本治则的具体运用,其立足点皆在于“本”。因此,缓则治本须求本,急则治标亦须求本。以下几种情况,是以标为急,属急则治标的范畴。

邪为标,正为本。急性病多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祛邪治标,当属首务。但祛邪首先要辨明邪气的种类及其侵犯的部位,方能用药。邪为寒者,宜温热散之;邪为热者,宜寒凉清之。邪气在表者,宜汗而发之;邪气在里者,宜泻之于内,等等。可见,祛邪治标,非一法所能及,必须辩证求本而治之。

30.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语出《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思想,其涵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的体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断原理,按传统解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注入新的内涵。这种诊断原理是通过自然感觉器官如眼、耳、鼻、手等对体征的收集、归纳、分类来总结形成的理论升华而来的。而现代诊断借助仪器,使自然感觉器官的功能大大地得到了延伸,以前看不到的,在仪器下得到了显示;以前听不到的,在仪器上能清晰地辨别了;以前觉得没有色彩的,现在是斑斓鲜艳;用自然感觉器官去诊断的话,很多疾病尚未在体表“形诸外”,就早已在现代诊断手段里“有诸内”了。而且,疾病谱的变化、现代某些潜伏期长的疾病及传染病中隐性传染者的诊断也常常是无征可司揣。

31.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疗学术语,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如头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治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采用其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头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面部烘热,口干,舌质红,脉弦而细,这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须滋阴潜阳,养血柔肝,用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菊花、牡蛎、真珠母等药。又如食物不化,呕吐清水,大便水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这是脾胃阳虚,当温脾胃之阳,用“温中散寒”法。

3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痰饮是因脾胃阳虚,运化无权,水液停积而致。水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伤则阳虚阴盛,饮邪停积。治疗“当以温药和之”。包含以下两重意思:

1.以振奋阳气为主。因患者阳气已虚,且饮为阴邪,非阳不运,非阳不化,故治疗以温药振奋阳气,使阳旺饮消。

2.佐以行消开导。痰饮由阳虚而成,但痰饮又为实邪,对此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不得专用温补,而应佐以行消开导,使饮邪有去路。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a27b20102v6aw.html

分类:养生保健 | 评论数:0 | 浏览数:209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