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紧张,竞争压力大,不少人有过因思虑过度而吃不下饭的经历,这其实反映了中医养生理论中“思伤脾”的一个概念。中医认为,脾脏与人的七情中的思相对应,如果一个人过于集中精力想问题,用脑过度,会损伤脾胃,引起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下面就从中医的角度来给朋友们谈一下思伤脾的有关道理。
为何思虑过度会伤脾胃?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们思考问题时,人体的血液大量集中于脑部,脾胃中的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会使得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人喜欢在进餐时思考问题,是容易伤害脾胃的消化功能的。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至心、肺等脏器,并通过脏器的作用化为气血能量供应身体各处。如果思虑过度,则脾运化精微物质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气血生成少,身体就会因缺乏能量供应而感到疲乏,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思考问题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的原因。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与心主神明有关,因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过度沉浸于某种思维活动之中,注意力长期停留于一件事情上,神气不在转移,人体的气也随着神气留止不动,气机也就随之停滞。可见,长期思虑过度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思虑过度,不仅会导致人体气血过度消耗,而且会阻滞不通。思虑过度会伤及大脑,引起头痛,也会导致心气心神的功能失常。心里长期处于焦虑、忧郁状态,容易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很多人就会出现胃脘痞闷、胀满、食欲减退、烧心等症状,日久则出现四肢乏力,神情倦怠等气血不足的表现,严重的容易诱发脾胃病、心血管病、头痛、失眠、脱发、忧郁症、免疫功能低下、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
避免思伤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人们总是免不了要用脑,免不了思考一些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因过度思虑而伤害我们的脾胃呢?朋友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1步避免长时间的用脑,养成定时休息的好习惯。科学证明,人们的注意力在45分钟内是最好的,超过这个时间,人的脑细胞就处于疲劳之中,再继续用脑,就容易伤到脾胃了。所以在思考一些问题时,每小时要休息10分钟,通过活动或者锻炼来转移一下注意力,既能避免思虑过度伤脾胃,又能让大脑得到休息。
第2步在用餐时要注意不要思考问题。边吃饭边看书,边吃饭边思考问题,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第3步日常吃些健脾的食物来保养。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会有脾胃不好的问题,可以通过吃一些山药、薏米、芡实等健脾的食物来保养身体,有一个健康的脾胃是人们一生健康的根本。
思则气结,辛味之品主发散,可以缓减或减轻思虑病,故可以日常吃喝些生姜、大葱、胡椒、红酒、黄酒;思则伤脾,脾在味为甘,多食甘味食物可以补益脾气,减轻思虑过度所致的脾胃损伤,如身体消瘦、饮食不下等,可以吃些牛肉、羊肉、大枣、桂圆、枸杞、甘草等;思虑引起的头痛可以按揉风池穴,顿觉大脑清醒舒适,头疼缓减。
《皇帝内经·素问》里就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可见情志的调和畅快,与体内正气的流通有着密切的关系,气结则滞,这是影响胃肠功能发挥的病机所在。
其次,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从以下多方面进行:
一、自我解脱法。自己要养成一种面对事情时“进得去,出得来”的习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一根筋。要学会自我放松,生命就像弹簧,张弛有度,有张有弛,才能保持其弹性的长久存在;持续地过度地紧张劳累,就像始终被拉紧的弹簧一样,终究会失去弹性,甚至崩断。
二、转移疗法。在遇到事情时,当让人思虑不止,百思不得其解时候,及时抽身有意识地做些其他事情,如看场电影、出去买本书、出去旅游一趟、出去活动活动、或跟朋友聊聊天开阔一下心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效果会更好。
三、自我暗示法。追求完美是很多患者出现思虑焦虑不安的根本所在。应当认识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如果苛求自己,希望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精通,要求自己什么都好,容不得半点不好,把自己幻想成完美的化身,只要发现自己有一点不好,就责怪自己,拼命的想去改变。希望自己被所有人的接受,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只要别人有一点异样,就怀疑是自己的错。
这样的人每天都生活的很累,精神压力很重,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任何一个人都不例外,这种人很容易患上精神和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等。
来源:
贺娟,《黄帝内经养生堂》,北京出版社,2009年03月,p106-115
苹果绿养生网:当心思虑太过伤脾胃
http://www.pingguolv.com/zhongyi/2322.html
http://www.pingguolv.com/tizhi/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