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疾病中,70%以上的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
多年以前,国外几家大医院的医生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心内科候诊室的椅子比其他科室的椅子坏的都快,这个科的主要诊疗范围是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功能性早搏等疾病的。为什么这个科室的椅子坏这么快。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病人都很急躁,坐不安稳,或者晃动椅子,或者双腿抖动,或者站起坐下,坐下的时候都带有一种对椅子的冲击力,或者到门外打个电话,那种心烦急躁、不耐烦的情绪,在他们的外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椅子也总是受到冲击或者晃动的折磨,和其他科室的病人安安静静地候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就引起了医生们对这类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特征的关注。
研究发现,患这类疾病的人大多在性格和行为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脾气火爆、遇事急躁、不善克制,在事业上和工作上都有闯劲、喜欢竞争、拔尖好斗、争强好胜、好出风头、爱显示自己的才华,走路说话风风火火,对人常存戒备之心,总把自己的同行当成竞争对手甚至敌人,时时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这样就总有一种紧迫感,每天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于是医生们就把这类性格,称作A型性格,把这类人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这类人实际上是每天都处于一种应激反应状态,他们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容易疲劳、失眠,这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了,进而很容易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现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性格和A型行为模式,来预测会不会得心脏病和高血压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于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这些病的发病与发展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毫无疑问地被列入了心身性疾病的范畴。
什么叫心身性疾病呢?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也就是说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一类的疾病,在它们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就叫广义的心身性疾病。
还有哪些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呢?
在临床常见的疾病中,大约有70%以上的疾病,属于心身疾病。也就是说,除了我们刚刚举过的例子,还有许多疾病,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比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无器质性原因躯体疼痛,都属于心身性疾病。
某中学生,每次考试前,就会头痛得看不下去书,一放假,就不药而愈。这就是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这也是心身性疾病。
宽容了婆婆,足跟痛竟然不药而愈了
10多年前,一个姓沈的女士由朋友刘女士陪同来找我看病。沈女士40岁左右,患有足跟痛,多次诊治,医生有的说是劳损,有的说是骨质增生,有的说是肾虚,但久治无效。刘女士说,我们两个结伴到国外旅游,在旅游的两周中,不管走多少路,她的脚跟从没有疼过。回国后,我们从机场打车回家,先送她,当车开到离她家还有100米左右的时候,她的两个脚跟突然剧烈疼痛,到了家门口,她都下不了车了,是我搀着她回家的。
我听了刘女士的叙述,立即明白,沈女士久治不愈的足跟痛,是心身性疾病。进一步了解到,沈女士夫妇和她的婆婆住在一起,而婆媳关系十分紧张,由于潜意识之中留下的深深创伤和恐惧,才使她有了这样久治不愈的怪病。我开了疏肝解郁、通络宁神的中药,还告诉她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宽容他人,也就等于宽容自己。后来她没有复诊,我不知道效果如何。就在上个月,门诊来了一个病人,见面就说,郝医生,你还认识我吗?我很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她说,我是沈萍,10多年前来找你看过病,脚跟痛。我想起来是有这样的病例,但人的样子我记不起来了。你好了吗?现在是彻底好了。我问怎么好的呢?找您看过后,服药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这和心理因素有关。5年前婆婆去世了,我想我的足跟痛应该彻底好了,没想到只要看到婆婆的照片或者她的衣物,足跟还是痛,甚至整个后脊梁骨都发麻。三年前,儿子结婚了,我也做了婆婆,也是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对年轻人的许多事情,我真的看不惯,我就想说他们,有一次我刚说了半句话,突然意识到,我要说的这句话,和婆婆当年最伤害我的那句话不是完全一样吗?于是突然理解了婆婆当年说这句话,完全是好心,心中对婆婆就彻底宽容了,足跟居然再也不疼了。
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您当年对我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那两句话。
来源:
郝万山 ,《郝万山说健康: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的养生智慧》p39-41,2013.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paper.dzwww.com/shrb/content/20130113/Articel19003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