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难易在于主观的努力。
原文: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这句话充份地揭示了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或“不为”,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对事情难易的主观体验也在于个人意愿
难办的事情,若个人愿意去做,有兴趣、有动力,则总是要想法设法去变通,去完成,最后也觉得不是很难了;相反,即使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若个人不愿意去做,则懒得动脑筋去完成,自己心里总觉得事情很困难不能完成,可见事情的难易有其主观体验。
事情的难易在于变通
难办的事情一变通,就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我们应该做的,是拓展自己思维,学会变通。如果我们不会变通,就会遇到更多艰难险阻,就会感到处处“山重水复疑无路”。 如果学会变通了,就会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鲧不知变通,总是以“堵”的方法治水,因此使本来没水的地方也治出了水来。结果被舜帝杀掉。而大禹则进行了变通,采用“导”的方法,疏浚河道,顺其自然走向,导流入海,终于平定水患,奠定九州。
同样的事,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难易之相,成也。成”就是“实现”和“完成”的意思。与[荀子.修身]言:“事虽小,不为不成”是同样含意。全句的意思是:难和易这两个概念,也并不真正地存在,它们只是根据事物如何“完成和实现”这个角度来看,才有其意义。
举例来说:要做一根针,难还是易?老子认为这是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它还需要一个关系定义,需要一个参照系,就是“成”这个角度----如何去做成这根针!这样才能作出做针“难”还是“易”的判断。
如果用李白的“老师”的方法,拿一根铁棒来磨“成”一根针,当然难,简直是比蜀道还难!不知用一辈子的宝贵光阴,能不能作出一只来。
用原始人的方法制作针,估计也很不容易。我们看到博物馆里的“骨针”,虽然很粗糙,但也恐怕需要花不少心血才能做“成”。
可如果使用现代的机器来制造,那又变得很容易。在现代制造针,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对于我们,就更“容易”了:花一块钱,就可以得到一排针。
同样,古人形容最“难”的事情的一句话,叫做“比登天还难”,用来说明“几乎不可能的高难度”要求,可是我们今天任何人,只要几百元买张机票,就可“完成”登天壮举。甚至登月这种人类原来只能幻想的“超级难题”,现代人类不也把它变得“不难”了吗!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是谓“难易相成”。“难”与“易”都是因人而不同的。如果圣人行教于天下,天下事也就无难无易了,所以圣人才会“行不言之教”。同样,有长就定会有短,有高就定会有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对而言,比较出来的。
说的近些,你说考英语四级难吗?考过英语四级的同学,返回头再看看英语四级难不难,大都会说,不是很难,若考过六级的同学更会觉得不难了。你说小学阶段学的内容难吗?对初中、高中阶段及以上的同学来说根本不难,但是对刚学习那些内容的小同学来说就有难度了。同样,你说初中阶段学的内容难吗?对高中阶段及以上的同学来说根本不难,但是对刚学习那些内容的初中同学来说就有难度了。所以,做同样的事,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对事情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主观体验,难也会转化为易。
同样的事,换不同的人去做(完成),可能难度也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够离开关系角度,离开参照系来判断“难易”;例如要完成“生孩子”这件事,对于女人来说:相对简单、容易;不用教、不用学,是女人就会生。可是让男人们来试试?恐怕很难吧?还有,大人觉得很容易的事情,让孩子去完成,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有困难。在学生阶段,同样的考题,对好学生来说,就觉得不难,对差等生来说就比较难。可见,不同的人在处理相同的事情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其结果也大不相同,主观体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可见,事情的难易,有其绝对性,也有其相对性。有其本来的客观性,要放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比如工具、技术条件、方法),要放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或者时间节点去看实现事情的难易;也有其主观性,要完成这件事情,个人的能力,人为主观的努力、个人意愿和个人体验。
可惜我们做事情都喜欢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出发点,强调“难”和“易”的惯常定义,并固执地坚守,忘了可以不断换角度,换方法,甚至换时间,换人做等不同手段,来转换“难”和“易”的条件。
来源参考:
http://edu.qq.com/a/20110825/000193.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biwf.html